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文章全面概括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介绍了他在学术上的“三个理论基石”,及在文化、哲学方面的两大成就;重点论述张先生的哲学之“精髓”——“兼和”思想,以及“兼和”思想的理想价值;表述张先生的为人之道。作者以亲身经历的第一手素材,展示出张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是我国老一辈的知名学者。 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张岱年先生蛰居北京,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大纲》(近年,日译本更名为《中国哲学问题史》)。40年代,进一步完成了《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50年代,张岱年先生悉心研究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推崇张横渠和王船山的哲学,写有《张横渠的哲学》、《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和专著《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等。在中国古代哲学上,张岱年先生是上承张王之学,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讲”。近年来,他又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才能创新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即“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范式与书写范式(张岱年先生后来称之为“问题解析体”),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指出张载思想中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都还有唯心论残余。与张岱年不同,吕世骧、邓冰夷、陈玉森、高羽、周清泉认为张载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在他们看来,张载思想体系中,神是第一位和根本性存在。无论是以张载思想为唯物还是唯心,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某些特征。张载思想中的“神”既非形下之物,也非宗教之神或主体之心,同时神也贯通在“物”与“心”之中;神是“一”,又内含着“二”的矛盾性,是变化的动力因。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岱年先生的著名的“综合创新论”是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提出的。他认为 ,中西哲学有共同的问题 ,故可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哲学。但张岱年不是抽象地肯定中西哲学之“同”或“异” ,而是通过具体分析 ,指出二者既有同 ,又有异 ,同之中又有异。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创新论” ,作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条可行之路。 2 0世纪 80年代的文化“综合创新”是在 30年代“创新综合”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其中特别强调方法论与价值论的意义。本文最后讨论了“综合创新”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点在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所以张岱年先生称中国哲学的“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中国哲学大纲》第255页)。儒道同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两家。先秦儒家重视人生而略于天道,其思想意趣在于成贤成圣,这自不待言。即使是老庄道家,虽然多有关于天道方面的议论,但其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简说张岱年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并不是笼统论述"天人合一观念"和"天人有分观念",而是认为这两种观念"交参互含",有区别地赞成和发展,特别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要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要注意批判继承,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张岱年先生站在张载、二程"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了天道人道关系难题且重新肯定了天人合一观念,发现了一条宽广的中国文化综合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 7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大多是在清华、北大度过的。一生著作 40 0万字 ,收入《张岱年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和《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一 )在哲学上。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 ,张先生接受了辩证唯物论 ,潜心研究、阐发 ,始终不渝。同时又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促使辩证唯物论中国化。三四十年代 ,建立了一个“唯物、理想、解析 ,融于一体”的新哲学体系 ,…  相似文献   

10.
人生哲学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是张岱年人生哲学思想的三大理论渊源。在人生哲学理论建构方面,张岱年提出了"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论,"生之圆满"即"个人生活之圆满"与"人群生活之圆满"的辩证统一的人生目的论,"改变自然、变革社会及改善现实"的创造价值论。张岱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兼综中西人生哲学的优良传统而建构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人生哲学建构和青少年"三观"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维方法论是多元主义和重点论的统一 ,还包括各种思维方法相互为用 ,互为补充的思想。哲学思维方法的多元是指体验、分析、会通、归纳、演绎和直觉等 ,哲学方法的重点是辩证法和逻辑分析。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他深入考察古今中西哲学方法 ,以及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的产物 ,其中蕴涵着值得充分肯定的合理性和独到的见解 ,也有着尚待进一步完善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维方法论是多元主义和重点论的统一,还包括各种思维方法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思想.哲学思维方法的多元是指体验、分析、会通、归纳、演绎和直觉等,哲学方法的重点是辩证法和逻辑分析.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他深入考察古今中西哲学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的产物,其中蕴涵着值得充分肯定的合理性和独到的见解,也有着尚待进一步完善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新唯物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辩证唯物论为主线,以辩证法及逻辑分析为方法,以“一本多级”为基础,以社会性的“实践”为中心,以“与群为一”为指归。新唯物论不但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而且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做了初步综合,在中、西、马之间尝试建立了良性互动、圆融贯通的格局。“新唯物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成长性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接受了怀特海“事”的观念 ,也接受了二十世纪前期流行的物质结构论。前者重在刻画事物的过程性、流动性 ,和中国传统哲学“生生之谓易”、“太和即道”的思想吻合 ,是他的形上学的基础。后者重在刻画事物的规律性、确定性 ,是他的新唯物论的基础。两种物质观并存于张岱年前期哲学中 ,表现出他对外来思想的接受和融会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先生从事教学、研究 70年 ,在学术上有两大成果 :(一 )在哲学上 ,为中国的传统哲学的更新、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并建立了一个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博采中西哲学之长的新哲学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两一”等学说融于一体。在辩证唯物论中国化这个重大理论课题上作出了贡献。(二 )在文化上 ,倡导“文化综合创新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 ;并为之设计出一幅宏伟蓝图。这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刘鄂培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作者认为,深入理解张先生的文化观,对于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研究,理解传统文化超越传统文化,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当前,人类已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评价,张岱年先生曾于1955年在《哲学研究》发表过《张横渠的哲学》一文,指出张载属北宋时前无古人的唯物论者,并揭示了其自然观、认识论中的唯心论及运动观、人性论中的形而上学等种种思想局限。张先生的正确分析,已为学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情况下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首先还是要通过中西哲学相似性的比照来解决。在这种比照中 ,张岱年从三个方面超越了冯友兰 :1、在内容上 ,张岱年不再要求哲学家面面俱到地研究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各个方面。 2、在形式上 ,张岱年把注意力从哲学的形式系统转移到了其范畴和命题上。 3、在方法上 ,张岱年把辩证法、实践、“为学之方”纳入到了哲学方法论框架中。笔者认为 ,张岱年对冯友兰这三个方面的超越 ,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我校历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尤其在最近几年,无论就其研究的深度,还是从其研究领域的广度,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成果居国内一流水平,有的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新编》,是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科研活动心血的结晶。他用自已在解放后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哲学,重新研究了中国哲学史。这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张岱年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发微》,是其多年研究中国哲学的论文汇集,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哲学的几个特点》、《关于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两个问题》等著  相似文献   

20.
作为知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张岱年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古典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并认为应当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进程来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他从语义学层面和人性论层面出发,揭示了本民族传统思想与一般哲学的内在关联,又结合社会现实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总结了旧有观念里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对张岱年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是创新中国古典哲学的最优范导,只有诉诸二者之间的对话与会通,本民族固有的精神资源才能在当下获得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