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治国理念对辽、金两朝击球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统治者所采用的治国基本思路对击球运动产生的深刻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击球在辽金两朝不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击球是与射骑技能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是契丹人和女真人用以保持本族勇猛善战的有效运动方式.契丹人采取的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保持了本民族的尚武习俗,使击球运动在辽朝长盛不衰.而女真人建立政权后,实行的汉化政策导致金代女真人尚武精神的衰退以及击球运动废弛,使得女真人渐趋文弱,进而荒废了立国之根本的骑射技能,直接导致了金朝的灭亡.建议:通过对契丹人、女真人尚武精神的强弱对击球运动影响的研究,来说明: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交流时,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辽金元时期,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政权的相继建立,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为汉文创作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北方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传统也为其汉文创作奠定了根基。良好的文化基础使得北方民族文学系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建构起民间/作家、口传/书面、民族文字/汉文创作这种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学模式,它们之间有承继、有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契丹、女真,是中国古代北方颇有影响的两个强大民族,他们先后在大半个中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辽帝国和金帝国,统治中国达三百多年。契丹与女真人勇敢、强悍、能骑善射的民族特性,是跟他们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分不开的,辽金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以骑射为核心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也强健了身体,同时又促进了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5.
论元代女真族和契丹族诗人及其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强大起来,分别建立了辽国和金国,先后入主中原,和宋王朝相对峙。契丹族和女真人在中原生活了一二百年之久,其中不少人倾慕汉文化,不仅从习俗上渐渐汉化,而且有不少人已精通汉文,产生了一批用汉文写作的诗人和文学家。12世纪蒙古族又强大起来,在13世纪时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元朝。在元代政权下生活的各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汉文则是当时的通行  相似文献   

6.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赤峰是我国古代契丹族的故乡,辽朝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女真人,蒙古人活动的主要地域.赤峰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大量珍贵的遗址和出土文物,为我国的辽金元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依据.为促进赤峰地方史,尤其是辽金元史的研究工作,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赤峰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史学会在赤峰成立.该学会成立的消息在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第四届年会(当时正在赤峰举行)上宣布,同时由大会批准,成为该学会地区性的正式分会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中原文化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契丹、女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习俗、畜牧经济、民族性格、音乐舞蹈等方面。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抉择的前提、是民族和谐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金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辽朝的民族迁徙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辽朝的民族迁徙,包括了汉族、渤海人口向契丹族聚居地区,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地区和向渤海故地、中原地区的流动。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对流迁徙,尽管是伴随着辽朝对周边的征服战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在客观上却对辽朝统治下的广大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族、渤海人口迁入契丹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的迁徙,为推动农业经济带的北移和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契丹族人口向中原的迁徙则使其置身于相对发达的封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之中,加速了契丹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朝的民族迁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2.
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中国北方崛起至统一中国之际,他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接收汉文化的政策。这样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他们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统治者所执行的开放政策,为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大交融提供了小气候;先进的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相互输血具备了大气候.本文通过契丹族天文学家耶律履,耶律楚材和石抹氏在金、元时期的学术活动,阐述了契丹人在中世纪中华文化大交融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公元10至14世纪,北方草原游牧渔猎民族契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辽金元三王朝.辽金元统治沈阳(辽金称“沈州”、元称“沈阳路”)时期,该地区民族聚合杂居,互为影响,致使其地域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诸如:城建文化渐趋完善,儒家文化传承弘扬,宗教文化多元共存,艺术文化“胡汉交融”……辽金元时期沈阳地域文化之成果,为构建现当代具有东北特色的沈阳大都市文明,从文化累积层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它对开发塞北边陲、加强北方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都起过很大的作用,有过不朽的历史功勋.公元907年契丹在古临潢——今赤峰地区建立大契丹国(也称大辽或大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揭开了契丹民族发展史上壮丽的一幕.在立国后的二百余年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民族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契丹民族有着重要的响和作用。契丹民族尊孔子为大圣,接受儒家思想兴儒办学,兴礼立制,以德治国,纲常名教,提高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契丹帝国的振兴,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民族倡导儒风不及金元,仍保留着尚武习俗,他们吸收儒文化有着古朴 重实用的特点。他们在北方草原地区首开儒风,则加速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元朝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说,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秦统一和元统一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秦统一是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要特征;元的统一,则以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创中华意识为主要特征。本文试就辽、宋、金、元时期各民族的中华意识,做一粗浅的评述。 五代十国以后,在中国出现了多民族封建王朝并存的现象。这是自唐代以来,统一的封建中央之下,地方民族政权向更高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发展不仅在地方出现民族政权,而且在地方还出现了少数民族封建王朝。这种并存与宋代以前的分裂不同。从整体看,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朝贡作为一种重要经济联系,而成为同一个国家内共同经济生活的标志,并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民族意识变化看,这时期的少数民族开始自觉地增强了中华意识。这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根本不同的。“汉”有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17.
从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晚期开始,由于中原局势混乱和契丹贵族的不断南下掳掠,汉人不断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引起契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契丹政权,并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度,发展了经济和文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契丹政权,为日后辽朝是实行北南面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秦汉以来,我国就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是主流,但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错综复杂,汉族中央政权与边境游牧民族之间,曾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六朝、隋及初唐,反映边塞战争的边塞诗已经产生,鲍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都有名篇流传,但是数量不多,没有成为风气。到了盛唐,诗人们才大量写作边塞诗,它的主题已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屯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该文认为,清代新疆屯垦,实现了清朝对新疆的统一,使得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政治藩篱不复存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个国家之中,并在长期融合的基础上,新疆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和其他一些断代史研究相比,如秦汉史、隋唐史、宋史等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就是一些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研究方法的陈旧。因此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民族发展观、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理论观、坚持文化认同与民族血脉理论,并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才能提高辽金史研究的学术质量与水平,推动辽金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