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将孙文波的诗作《十四行诗》放置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当中全面的阅读,从而对其创作内核给以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个内核是围绕三个关键词来展开的:经验的符码、历史镜像和缺席之物.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来理解这个内核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诗歌的意象表达来探讨其语言的特点.首先通过具体作品《歹徒》、《梦想》和《火与冰》的分析对修辞性诗歌意象包括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做了介绍,充分肯定了修辞格的使用在诗歌意象的表达中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诗歌意象的鉴赏方法,认为只有虚实结合、整体感知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之美,并依此对庞德的《地铁站掠影》和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江弱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指出穆旦诗歌是对奥登诗歌的移译,而非中国性这一特征造成了穆旦诗歌的失败。而文本从选择奥登的原因、伪奥登风的消解、穆旦诗歌中的“非中国性”追问、传统与现代的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和重新考察穆旦诗歌与奥登的关联,进而认为穆旦诗歌的特质与奥登并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文本批评为基础,以主题探讨为主线,对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产生重要影响的英国著名诗人W.H.奥登以爱为主题的部分诗篇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加深对这位诗人创作思想和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引起有兴趣的读者对这位诗人的深入研究和评判.  相似文献   

5.
冯至因其风格各异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叙事诗及诗歌中特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本文旨在通过对《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等叙事诗在叙事结构、文体形式、诗歌中的精神特质等方面的研究 ,探析其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本文作者认为 ,理解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是理解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曾4次荣获普利策奖,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就收录于他1943年第4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一棵作证的树》。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此诗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语音、格律、意象和隐喻这4个层面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并以此达到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地点、时间、人物、情结等叙事要素的分析,《战地春梦》和《战地钟声》两部作品显示出了异曲同质的相似性。另外,《战地钟声》在叙事技巧上比《战地春梦》有了很大的丰富,却也在同时损害了故事的清晰和自然。  相似文献   

9.
厄尼斯特.海明威这一名字是与“战争与勇气”、“爱与暴力”、“美与死亡”这些名词相连的。《战地春梦》这部作品就是典型的例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在《战地春梦》中象征性地使用天气、人物和道德化的风景,以及他在小说结尾部分所下的大量功夫等的分析,深刻剖析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公共俄语基础教程第一册第二课的课文便讲到了中国读者所熟悉和爱戴的伟大的俄国作家高尔基。这里仅仅用俄语向人们介绍了他的生平简历,没有讲述高尔基更深层的思想及作品,更没有涉及到当今俄国人对高尔基的评论,但是,由此引起了笔者许多的联想。众所周知,高尔基的作品《母亲》(《海获之歌》(),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天才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宝库今的精品,这些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我们始终认为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创造者,伟大的革命作家和…  相似文献   

11.
“心”是“新心学”的本体论范畴,通过“症候阅读”和“抬头而读”的阅读方式,重新解读贺麟的“新心学”体系.在对“心即理”的论述中,贺麟用康德的理性概念重新阐释中国心学,把黑格尔的外向性辩证法改造成内向性辩证法.“心即物”是当内向辩证法触及心底的“绝对精神”——“心”的时候,又开始了外向性辩证法的扩张.“心即性”则是对“心即理”的内向辩证法和“心即物”的外向辩证法的统一.最后指出,贺麟“新心学”中的隐藏性话语是对唯心主义格局的新开场.  相似文献   

12.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充斥着晦涩意象、思维跨度很大的长诗,也是一部难得的幻想式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少布莱克学者剖析该诗的理论依据.与既有观点不同,认为隐藏在《弥尔顿》诗文中的潜意识动机不是力比多,而是死亡本能.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布莱克潜意识中死亡本能在诗文中的投射,追溯致使该本能泛溢的刺激源,破解此诗之意蕴.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