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2.
“墙”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界限;以万里长城和柏林墙为例,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揭示了两墙各自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及其差异;最后提出对文化之墙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平等、尊重,适度开放,互相借鉴,以谋求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Hofstede在研究中发现,任何文化都能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上找到各自的位置,它是文化比较中最重要的一维,是打开中西文化的一把钥匙。中美流行歌曲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主要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行动主义—消极主义的差异,而行动主义—消极主义又可以用来解释两国文化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以及自我表现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红色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基本颜色。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 ,在中西文化中 ,红色所代表的意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以及地域的差异 ,红色在中西文化中所表达的文化心理和象征意义又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就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作一简单比较 ,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格作为人类的一种抽象形式是各文化成员共有的,在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格的概念和内容方面比较了中西文化中的人格差异,并探索了差异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同时,对人格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关系作了探讨,以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6.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早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度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东西方家庭教育的研究往往立足于文化差异性的比较并以此作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本文则从文化相似主义视觉出发以中国和美国的情况为典型例证在教育本质,内容、趋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东西方家庭教育文化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把共性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理解的基础,通过探讨人类文化共性的普遍价值寻求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间和平相处和共同发展的模式以及本国文化的不断自我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9.
系统探究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其理论基础是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两种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制约与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深入探讨语言、思维及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别的归因点,因此,深入的语言比较应是各类文化比较的始点。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中西文化的看法主要反映在他的重要著作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本文就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如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融会中西文化的思想作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主文化亚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主文化亚文化定义,主文化亚文化分别为一国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文化,主文化亚文化相互交融不可绝对分开等。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 ,二者各具特点 ,相对独立 ,但又在根本上相融通 ,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 ,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必须以民族性为根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宗旨的、以引导社会全面进步为方向的、以融合一切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内容的文化总和。中华民族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重视“民族性”,在不妄自菲薄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本民族文化尊严,进一步学习一切先进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一方面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随着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从根本上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必须在生态文化观下使科学回归于生活世界,建立起“两种文化”的整体性联系。  相似文献   

16.
对斯诺"两种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诺的"两种文化"的理论一直被视为"斯诺命题"在学术界所讨论,从这一点来看斯诺的两种文化理论确实值得研究与探讨。尤其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斯诺在分析产生两种文化的原因的问题上十分具有洞察力,但是存在问题的地方并不是现象本身,而是问题的前提,即"两种文化"作为命题的前提预设的模糊性。病因的根结就在于斯诺恪守了传统认识论二分法的立场,把人类的文化归结为"二"。要认识和掌握全面的科学文化,就必须跳出狭隘的科学观、文化观。应该从科学文化的总体性出发来审视科学与人文,这样就不难发现在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下,两者是不能分而治之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伴随着不同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交流,翻译研究重点也从语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翻译研究,:不同文化在传播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文化渗透特征。译者在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起到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加剧了文化渗透现象。反之,文化渗透也对文化翻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翻译与文化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文化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英文化对其语言句型的影响,对比了中英文句子结构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