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斋 《社会科学研究》2006,3(3):172-178
词体作为诗体伟大河流的分支,在从诗体母河主流分支之后,一方面,不断地强化着自己作为分支的独立性,日益健全着别是一家的独特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从未间歇地从母河中汲取营养.词体的诗体借鉴历程,贯穿于整个唐五代北宋词的发展历程之中早期文人词借用诗的题材,飞卿体借鉴近体诗精神,但飞卿体多是对词体特质的建树,韦体则潜伏着词体回归诗体的因素;张先体、晏欧体等开始借鉴宋诗入词,主要是题材的士大夫化和宋诗的议论手法,少游体成功实现前两个阶段的整合,进一步将宋诗手法融入词本体,美成体更进一步以近体诗精神重新熔铸词体的艺术形式.一部唐宋词史,就是一部与诗体借鉴与分合的"以诗为词"史,只不过借鉴与分合的角度、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
孙克强 《中州学刊》2005,(5):206-210
唐宋人的诗词之辨是词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唐、五代、北宋时期,词体的娱乐性质使它难免"小道"、"卑体"的歧视,此时的诗词之辨建立在对词体否定的基础之上,探讨诗词之辨是为了将词体区别于诗体而加以排斥.宋南渡前后,诗词之辨主要涉及词体的音律和风格问题,代表人物为李清照等;南宋末年,诗词之辨更为深入,沈义父、张炎可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彭玉平  向娜 《江海学刊》2015,(2):180-187,239
"以诗比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宋代对词人词作的点评中,至清代以后则成为词学批评的常见方式,其内容也几乎涉及词学的所有方面,并表现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诗比词"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诗词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价值则在于反映了词体文学及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以诗为参照和借鉴的对象,而诗词并论的方式将词纳入了主流文学的体系中,也有助于词的尊体进程。  相似文献   

4.
唐诗话语是词学批评的重要源泉,亦是词学批评比附形式的重要内容。从词体比附诗体到宋词史比附唐诗史,从词人个体比附唐代诗人个体到具体词作比附唐代诗歌作品,皆体现出词学批评家推尊词体、突出宋词文学成就、推崇代表自己词学观念的词人个体等词学理念。词学批评中的唐诗话语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批评形式,为诗词文体之辨体与破体提供了充足的文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演进史,常常是彼此分离与融合的历史。词与诗始终是有合有离,从诗词的离合过程可以考察唐宋词的演进轨迹。唐宋词与诗的离合,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唐至中唐,词变于诗,诗词混合;二是晚唐五代,词体独立,词别于诗;三是北宋,词体转型,诗词初步融合;四是南宋,词的诗化,诗词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言诗汉代已有记载,西晋时佛经中有八言偈颂,北周庾信以八言制作乐府<角调恰氟>,其时的道教文献中也有协韵讽诵的八言歌幸.然而在唐、宋、元、明的诗歌中,却罕见全章的八言诗作.清代翟灏有意识地创作八言等长句诗,亦未获得发展.这些仅存的八言作品,透露出文学史上发展八言诗的契机和尝试.由于八言句易折腰为两个四言句,兼之其偶数字句式韵律呆板和"七言以去、伤于太缓"、不便记诵的长句体弱点,在创作与接受上被逐渐淘汰.因此,中、晚唐时期七言诗体武艺术成熟后,八言等长句诗并没有发展起来,句字递增的齐言诗体演进之路走到尽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长短句词体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白话文运动后,新诗替代旧体诗词,"自由诗"近百年来一直在诗体建设的困境中挣扎,分析中国诗歌特质,重新审视民族诗歌发展的可能性是必要而必须的;旧体诗词被国外誉为"中国诗形",其现代转型将为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美学路径;创作观念的革命是诗词创新的"瓶颈",实践是诗词创新的本源,参与社会转型、价值重塑的"新人"是诗词创新的主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与李贺虽然同为浪漫主义诗雄,其实却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于诗心之别、诗境之别、诗法之别、诗体之别.从诗性文化范型角度来看,"诗仙"及其"太白体"与"诗鬼"及其"长吉体"话语系统抟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看,李白之诗充分满足了人性之情感极度舒张的精神需要,李贺之诗则完全切合了人类之极度好奇求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诗体是诗的形体范式,是诗的体裁属性的显性表现,是对诗的形式属性及文体属性制度化后的结果,即规范化、模式化的诗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具有制定做诗法则的意义。新诗已经有了百年历史,尽管一些诗人在诗体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建立起较好的常规诗体。在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中,自由诗具有文体独裁的地位。诗体建设难既是百年新诗的最大问题,也是新诗的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只有既反对诗体的极端自由,又反抗诗体的高度定型,在诗体建设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建立宽松而有节制的诗体生态环境,重视对常规诗体及重点诗体的建设,特别是要针对某种具体诗体进行适度的规范建设,形成以准定型诗体为主导诗体、不定型诗体自由诗体和定型诗体格律诗体为辅助诗体的诗体构建的格局,才能使现代汉诗走出形式极端自由和诗艺十分粗糙的困境。适度规范诗的形式,重建诗体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前人评价江淹"杂拟诗",多侧重在是否善拟及其"通方广恕"的文学批评观.联系两晋南朝"拟古"和"古意"两类诗的发展,可以发现这组诗从主题内容和意象的综合、结构篇制、表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系统地体现了他对汉魏以来各时期、各代表诗人五言体"意制体源"的认识,由此形成了诗体随时代变化、随作家和题材发展的诗史观念.其意义在于集中反映了晋宋诗歌中逐渐清晰的辨体意识,并以精炼浓缩的形式总结了五言古诗的诗体特征,为其后齐梁五言诗体调趋近的巨大变化提供了反照.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在抗战时期形成了"清真沉厚"的艺术风格.这种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是叶圣陶对"诗中少陵"和"词中清真"进行创造性融合的结果.建国后的叶圣陶经历过由"达"至"穷"的人生转变,其旧体诗词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12.
论歌妓在词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歌妓在词体形成中的作用李剑亮词作为一种由诗发展而来的音乐文学,其艺术属性,很自然地带有诗体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古今治词者,常常将词与诗进行比较,从它们的异同中来认识词体的特征。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即是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阐述词体的特征的。其日:词之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诗"运动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介绍,着力建构"小诗"这一新诗体,赋予其特定的美学内涵和诗学特征.但在广泛的创作实践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限制了"小诗"的发展.由于模糊了"小诗体"和"小诗形"的区别,诗体的要求被简单地置换为大小体积的概念,其含混性和暧昧性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对这一创作潮流的重新梳理,将引发我们对现代汉诗诗体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会现代汉诗营造自身美学内涵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变"是中国诗学特有的关于诗歌发展的概念.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既有"系乎诗"的方面,支持诗体的独创,倡导"代有其人,人有其传";又有"系乎时"的方面,强调诗体与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具有明朗和雅之声调、丰沛深厚之情感内蕴的盛世之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他带着深厚的诗学积累进入词的创作,诗对词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情怀的抒发和清丽的词风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主要源于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心态.韦词在韦诗的影响下,词中出现了一定的诗化倾向,从而成为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16.
张海鸥 《学术研究》2005,(8):140-144
陈永正是当代重要诗人,其新旧各体俱臻一流。就旧体诗词而言,陈永正崇尚真性情,大才学,深意蕴,远寄托,雅文辞,奇笔法。其诗体众体兼备而自有特点,诗尚古雅拗折而词多款曲情爱;其诗情既专且深而又含蓄内隐,恋情友情之外,亦时有因忧虑不安而产生的曲笔与怨愤;其诗法多妙思佳境,能在寻常思致难到处创造情理兼备的意境,散句拗句亦别具古朴格调。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词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诗词界限,进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其表现手法,从而使词有了诗化的倾向,为后来苏轼全面改革词风、"以诗为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立足<诗>的文本资源,逐篇辨读,宏观审视与微观考析相结合,我们发现汉赋文体乃"<诗>立其本"的史实("根蒂"),得以破解"风赋比兴雅颂"六种诗体("六诗")内在联系之谜,挖掘出研究赋体渊源之矿藏资源.因揭示出赋史研究之"原始的隐藏",汉赋源于<诗>赋体始得探明.  相似文献   

19.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中州学刊》2014,(3):155-161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的旧体诗词具有很深的传统古典韵文情结,其诗体主要有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三种,对于中国古典韵文既有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内在意境的汲取,水乳交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以及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现代诗歌花园中一株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