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天     
冬天去了,春天来了。春姑娘轻轻地、悄悄地唤醒了万物。我来到草地上。远远望去,一片枯黄,没掺一点杂色,根本看不到春的生机。走近了,坐在草地上,用手轻轻拨开一层枯黄的草,你会看见,柔弱的小草竟顽强地探出头来,嫩绿嫩绿的,细细看,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它绿得那样淡,又是那样鲜艳耀眼,星星点点,在黄色的毛毯里,像无数颗绿星星,还在快活地眨着眼睛……走进林子里,褐色的老树皮不再单调了,无数的嫩芽儿从树上抽出来。刚刚还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天气说变就变,牛毛般的春雨像花针一样,密密地斜织着。毕竟是细雨如丝,落在身上,一不觉疼,二不…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在修辞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格,且修辞格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格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相似文献   

3.
辞格与篇章     
辞格就是修辞格,也叫修辞方式。它和词语、句式一样,都是修辞的手段,也是组织篇章的手段。本文要探讨的是辞格同篇章的关系。一适应题旨和情境是一切修辞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辞格的运用同样必须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为表现题旨服务,受特定的情境制约,不能单纯地为运用辞格而运用辞格。一篇文章是一个上下联系、前后连贯的有机统一整体。篇有主题,段有段旨,段受制于篇。文章中的一个语言单位,大至一个意义段、段组,小至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是处在一个上下紧密联系的特定语境中,为表现主题或段旨服务,不能不顾及上下左右,不能不受篇或段的制  相似文献   

4.
大凡修辞学著作或论文多着眼于修辞现象的表面分折,而未能对运用了多种辞格的语言片断作由表及里、从大到小的剖析,所以分析的结果往往是一种辞格。比方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谈到示现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雨点     
一早,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窗子上很有节奏的“啪嗒啪嗒”声不停地传来。哦,一定是下雨了!我赶快穿好衣服,下去看看吧——打开门一看,只见天空灰蒙蒙的,雨丝从天空密密地斜织着,扑面而来,落在脸上,流进嘴里,还冰凉冰凉的;马路上水花四溅,雨点儿像蹦起的一颗颗珍珠,调皮地散向各个方向,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房顶上,许多的“水晶球”纷纷跌落,汇成一张密密的雨帘,从房子边沿垂挂下来;不远处,一棵棵树木沐浴在春天的“大浴室”中,酣畅淋漓地洗浴着,洗浴着……上学的路上,一群好奇的孩子,打着花雨伞,欣喜地追寻着这早春的雨点,倾听着这美妙、和谐…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语双关的语义生成模式詹秀华在汉语辞格系统中.双关属于基本的辞格。它的发源极其古远,《诗经》中就已有双关的成功用例,汉代则较为广泛地加以使用,至六朝时代,双关的运用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直至今日,双关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在广告语体中就涌现了不...  相似文献   

8.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是要吐露他二十几年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替一代人伸冤,是要控诉那吃人的封建制度。这种强烈的情感像激流一样,在全部作品中奔流着。巴金先生抒发这种情感时,使用的是独具特色的巴金式的语言,而巴金式的语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比拟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是惟一可确考成书年代的先秦子书,从古代散文发展角度看,它也是当时具有一定文学成分的散文著作。《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奇艳的文采,可贵的形象。多样化的比喻、众多的神话寓言故事、细腻的描摹、富有个性的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异彩纷呈的词句,构成了《吕氏春秋》文学价值最突出的部分。二、宏伟的气魄、充畅的气势。《吕氏春秋》文章纵横铺陈,宏阔有力。这种特点是通过排比、蝉联、层递等辞格及铺排、层层推进、类比推进等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三、分明的感情,显豁的褒贬。《吕氏春秋》对时世、人主进行了讥刺与批判,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格寄予了希望与赞扬,可谓褒贬分明,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一  要知道,有些事情  用语言来表达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彭燕郊《陈爱莲》的确,当想要对于这些诗行说点什么的时候,你总会感到自己的语言机能受到一种遏制,你甚至会觉得:把这些由象形文字排列成的方阵贸然称之为“诗”,也仿佛是落入了语言的陷阱,没有捕捉到自己意中的所指。古人所说“莫能置一辞”常指被言说的对象好到极致,而使一切褒语黯然失色。但是这些诗的“好”处却并非在于其高视阔步,令人仰视不可望项背。相反它倒是异乎寻常地贴近人心。之所以让人难以置辞是在于它在思维形态上拒斥名理的言说。比如:雨点落在树叶上时…  相似文献   

11.
修辞就是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和汉语一样,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修辞现象,它们寓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是使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精炼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修辞方法非常丰富,多达几十种,这里笔者仅对常用的十八种修辞方法作一介绍。一、明喻:simile简单地说,就是A事物象B事物,甲象乙,常用的喻词有“as.like.asif.”例如:1.Theslave-owner’sheartislikestone.奴隶主的心象石头。2.Sheisasproudaspeacock.她像孔雀一样骄傲。3.Heworkswithenthusiasmasifheneverknewfatigue.他工作热情这…  相似文献   

12.
移就是文学作品以及日常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移就有三种形态即通感、移情、修饰语移置,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和艺术魅力,这些功能作用的理据无疑在于移就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理论为分析移就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依据。从认知角度解读美国诗人T.S.Eliot的代表作《荒原》中移就辞格的意义建构过程必然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画梦录》:天籁的寂寞●罗勋章提起中国现代散文,就不可忽略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它优雅而细腻地描述了寂寞这样一种人生情绪。在这本薄薄的散文集中,寂寞像一种氤氲之气,渗透在文集中,是内容,是形象,也是语言和它的节奏音响。这种感受用何其芳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14.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的技法之~。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白画”,是指用墨线进行勾勒,不着色彩循一种画法。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和花卉画多用此法。它的持,o是笔法简洁,线条清晰,形象突出。清代郑绩在评论画家曹云西的画时,曾称赞他“写牛毛较多m水墨白描入加颜色,盖牛毛被乾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加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①大学创作中的白描,是借用绘画艺术的术语但内涵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法,它不尚修饰渲染,不事雕琢陪衬,用质朴简法的语言鲜明地勾勒出所描绘的形象,达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②的艺术效果。具体…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运用框式图解法切分某些语言片断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想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陈述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一、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 框式图解,有的人喜欢从小到大地进行:首先划分出组成这个语言片断的各个词,然后根据词与词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组合的先后顺序,一层接一层地用方框连结起来。有的人喜欢从大到小地进行:首先将整个语言片断切分成两个部分或几个部分,并用方框将它们标示出来,写明关系。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反映了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两种不同的作业程序。虽然方向相反,原理却是相同的。照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是,从教学的角度考虑,采用哪种程序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呐喊》之所以至今仍广为流传,魅力不衰,除了人物典型塑造的成功和思想内涵深邃、艺术构思独特之外,也得力于作者白话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呐喊》语言的显著特点是凝炼、质朴而又生动传神,它实际上是经过精心加工的艺术语言,看上去却自自然然,好象未曾雕琢过一样,鲁迅善于用极俭省的笔墨,便准确地把事物的外观与内在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凡的表现力。在叙事体的作品中,毫无疑问,叙述者的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呐喊》中有六篇作品是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八篇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就是由作者来叙述;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程玮 《可乐》2010,(5):70-70
一个母亲节的早上,儿子送给我一枝玫瑰。 那时,他七岁,还是第一次送给我母亲节礼物。这是一枝非常新鲜的深红色玫瑰,很细致地用热带植物的绿叶衬托着,看上去更像插花艺术作品。我猜测,他就是把几个月的零花钱加在一起,也很难买到这样一枝玫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王粥摒弃迷信,以理性治《易》的学术思想,即:从理论上正确地解决了《周易》卦象与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卦交辞文字的譬喻性的问题,且在具体的释卦中有所运用。但是,由于他服膺《周易大传》的“象数说”,导致了释卦中的某些失误。随之论述了王弼以“无为”解决了“会通孔老”的时代课题,从老子道的作用层上发掘其理论的价值。这对我们今天进一步开展“老学”研究,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傅大士弟子慧和,事迹主要见于南宋楼炤所编《善慧大士语录》。隋代注疏和唐初道宣撰《续高僧传》中有“和阇梨”“和禅师”的零星引文和记载。排比史料可知,存在一个活跃于南方的和阇梨,此人是傅大士的弟子慧和,他早年在建康求法,后来到广陵、晋陵、会稽等地讲法。大同六年以后,主要活跃在东阳乌伤一带,卒年略早于傅大士。其北上邺城的经历,在《续高僧传》有所暗示,或许出于道宣误判,又据北宋初年刊刻的《善慧大士小录》,可以断言《语录》相关记述为后世杜撰。  相似文献   

20.
王海荣 《新天地》2011,(10):57-5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战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