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3.
鱼木寨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考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鱼木寨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1.保存了一个典型的军事寨堡;2.显示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其社会结构;3.是明清乡村社区文化的典型遗存;4.是多元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修堡筑寨是北宋对西夏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北宋政府在陕北地区修筑了大量地形和地势有机结合的堡寨。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实地考察和对堡寨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可知,北宋时期的堡寨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以及土壤肥沃之地和有丰富水源之处。这些堡寨在当时对西夏的战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工代赈"是清代重要的赈济措施,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朝,繁荣及完善于乾隆朝。乾隆朝工赈制度规定,官府承担修筑民堤民埝费的一半,佣工者可参加工赈,提高工赈人员的佣金,工赈工程须有一定的规格、范围及规模。主要采取兴修及疏浚水利、修筑城墙及水陆通道、衙署、监狱、仓库、庙宇、学堂及军事工程等措施。工赈的实施增强了灾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及自救意识,发挥了救灾及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双重功效,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占里是贵州省从江县的一个侗族村寨,自清代开始占里就逐渐形成了包括家族外婚、寨内婚、婚后"坐家"、限制离婚、生育控制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婚育习惯法,从而基本实现了人口零增长的目标.占里的婚育习惯法不仅依赖寨老的公同议罚来维持,还成为一种观念深入到占里人的内心世界.直至今天,这种习惯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为竹枝词发展的高峰期,而四川和湖北是清代咏唱竹枝词最多的区域,以<竹枝词>为史料和研究手段"以诗解‘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以诗补史",对"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形式、社会整合及影响给予发掘和梳理.希望对清代四川"湖广填四川"移民社会达到管中窥豹之效.  相似文献   

8.
清代知识女性人数多于历朝,她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与家庭环境、婚姻生活以及与她们不同寻常的阅历有关,而艺妓则是在与名士的交往酬唱中学识大增。此外,清代知识女性关注社会事务的色彩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清初和清末的社会动荡之际。  相似文献   

9.
韩城古寨堡特色独具。由于当时严重的兵灾和匪患、独特的地形以及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实力,韩城村民在地势险峻且易守难攻、距离村落较近、便宜长期驻守的地方修建了众多的寨堡。这些寨堡,从时间上来看,分别在明以前、明、清初至道光、同治及其以后修建的,从形态上来讲,北部和西部山区主要是崖上型和孤岛型寨堡,城北区和城南区以及中部地区主要是崖上型和崖缘型寨堡。古寨堡在构造上由两部分组成:防御构造物和生活构造物。历史上,这些古寨堡有效地发挥了村民避难和防御敌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部分民族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既有传统意蕴又具当代意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于当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部分传统社会资本的时代意识欠缺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资本在参与乡村治理时显得有所缺失。值此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之际,有必要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治理中合理的传统治理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或创造性地重构;同时,积极培育并大力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力图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村寨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民族村寨乡村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