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年届古稀的吴开晋先生的诗论集《新诗的裂变与聚变—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他几十年研究新诗结出的硕果。这个集子收入了一百三十篇诗学论文,这里面既有高瞻远瞩的长篇宏论,也有短小精辟的佳作细品,集中展示了一个著名学者的博大襟怀和评论家的敏锐眼光。第一编诗论选篇,是作者从以前的新诗论著《现代诗歌与欣赏》和《当代新诗论》中选出的。是对中国诗坛的宏观扫描,也是对现代著名诗人的论析。在《新诗潮的涌动与走向》一文中,开晋先生指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两次大的浪峰。他着重分析了新时期这第二次浪潮的新特点,并预测新诗潮的…  相似文献   

2.
玛乔瑞·帕洛夫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诗歌评论家之一,她在《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中提出了不确定诗学概念,代表着其诗学思想的成熟。帕洛夫坚持现代主义诗歌的范围需要重新界定,认为不确定诗学并不是文学史上所有作品的普遍特征,而是特殊历史时期特殊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特质。他通过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解读现代诗歌,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及富有启发性的阐释,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对康有为诗歌创作的特点与成就,今人论述甚多甚详。但对他的诗学思想,由于他生前未曾撰写专论或专著,尚未被重视。如果结合康有为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审视康有为的诗学观,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美学观同样带著鲜明的时代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实践性和审美性的品格。一、诗歌创作的主客体关系论康有为的诗歌美学观,主要见于他写的《诗集自序》、《日本杂事诗序》、《人境庐诗草序》、《味梨集序》、《与菽园沦诗兼寄任公孺陣曼宣》等“序”文中,而且大多为后期流亡海外期间所撰。究其原因,一是康有为前期忙于从事政治维新活动,除了为近代词人王鹏运作《味梨集序》外,未及发表更多的诗歌创作见解;二是到了后期,他在评论友人诗  相似文献   

4.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大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则出现于唐宋时期;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和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和则成书于明清两代.这三个时期的诗学论著所呈现的发展序列表明,彝族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诗学先贤举奢哲和阿买妮所开创的诗论方向、诗学主张在后出的诗论著作中都得以承继和发展,并逐步趋于系统化的阐述和综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歌研究的专门学及其学术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结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来观照其学术演进的主要特征和学术流变的主要脉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诗歌艺术思维和形态的多元并存 ,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模式的多元化。吴开晋先生在《当代新诗论》中 ,基于整体观念而形成的整体性结构诗学及其批评模式 ,对于整合和评判新时期诗歌的多元艺术形态及其美学走向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批评意义。新时期诗歌批评的总体倾向往往限于流派批评或对于青年实验诗歌的持久关注 ,而站在宏观整合的视野 ,对其进行整体性结构研究 ,却一直是诗歌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者说盲点。吴先生一直秉持着宏观整合的理念 ,在抹平山头和价值冲突的基础上 ,给予全方位地观照、统合和整体性评价 ,以此弥合了…  相似文献   

6.
李欧 《江淮论坛》2005,(1):134-139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相似文献   

7.
董迎春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35-140,160
现代诗歌书写当下的困境与误区之一表现为对汉语诗歌的想象、想象力的淡化、忽略。倡导诗歌的幻想、幻想性,有助于深化想象力的培育与诗意表达的艺术可能,强化现代诗歌表达中的艺术之魅、神性之美。幻想成为当代诗学的重要概念、范畴,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诗学建构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着的当代诗歌(或称中国“现代诗歌”),展示出非常复杂的诗学命题现象。诗歌界出现的众多的“流派”名称,更大的意义上,是诗人们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探索而提出的特殊命题;朦胧诗以后的诗歌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交错性和互容性。诗歌的写作由过去的精神压抑向精神的自由释放发展,因此诗歌的内涵意义由浅薄向深刻发展,诗歌的语言形态白“千人一面”、“言不由衷”向诗歌话语的个性化发展;“诗”,真正变成为“诗”,而再不是具有语言美的“意识形态广告”。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10.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睢》前的序,是我国诗学发展史上的第一篇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一直以来,《诗大序》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儒家诗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它论述了关于诗歌本质、诗歌功用等一系列重要的诗学问题,如吟咏情性的观念,诗与政通的思想,主文谲谏的意识,美刺论,六义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袁可嘉借鉴西方现代派诗学理论,用"包含的诗"修正象征主义纯诗疏离现实的倾向,拓展了新诗的表现内容;他对人生经验与诗经验的关系、艺术的象征性、诗歌的玄学性等的论述,纠正了新诗大众化后偏离诗的本体发展的倾向.综合两股诗潮之后,他构建了一种"中国式"的现代诗学体系,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诗国。丰厚浩瀚的中国诗学,有无数志者在潜心发掘、研究和探索。近读钟光贵副教授的《诗艺探胜》(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颇觉是一本较有学术价值的诗学专著。笔者以为,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一、这本书是以意境论为中心的诗学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诗歌理论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全书分为本质论、想象论、意境论、手法论、诗史论、流派论、作家论等八个部分,这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叶燮的《原诗》往往能在融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别有开创。叶燮诗法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诗无定法”。其“诗无定法”是以“神明”为主脑的。在诗歌境界上,他崇尚“自然”,这是其诗法论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诗学观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诗歌语言意义研究的先河,其"师承"是西方现代诗学,他所提出的诗学主题对中国现代诗学有着丰富的启示,对于今日诗歌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喻及其组织,直指现代诗歌旨趣的核心,从瑞恰兹、燕卜逊而来的诗歌意义分析也为中国诗学的现代化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其诗歌实践与"远取譬"诗学主张,终究未能到达语言本体论上的诗学认知。朱自清对新诗的合法性与独立性的阐述表明,在明了"传统"的内涵以及传统诗与现代诗的根本差异之后,中国诗歌应该踏上现代性的自主发生之途。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诗》论中蕴涵着两类诗学形态 :象征型诗学范式与直感型诗学范式。前者以先秦用《诗》和汉儒注《诗》中的“兴”论为理论资源 ;后者以新起的“感物”诗和“感物”说为言说语境 ,并吸收了直感型“兴”论的审美经验。从诗学范式切入 ,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心雕龙》《诗》论的内涵 ,并超越“政教”与“抒情”的新旧之争 ,充分估量两种诗学范式价值的自足性和普遍性 ,拓展“龙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式的建设与发扬,进而形成了20世纪以降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现代自由体"诗。  相似文献   

17.
孤寂书写作为现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当下汉语诗歌写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精神路径,它既尊重诗学本体,同时也有哲学关照,本文从形式、文化、哲学三个层面归纳了"诗写"的理论特征以及它对诗学建构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美国语言派代表诗人和重要理论家,他的诗学思想对美国乃至西方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恩斯坦追求"诗学作为诗歌的其他形式延伸"的实用性和"拒绝一致性"的多样性。伯恩斯坦诗学在认知论上表现为美学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解构主义语言观;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反叛,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中心写作"和"反吸收诗学"。他的诗学思想提供了一扇洞察语言诗的视窗。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 ,陆贵山在几十年的理论生涯中 ,不断追求、探索 ,其学术思想从以客体——主客体为中心 ,从文与史 ,到文与美 ,到文与人的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学术个性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真实论》、《审美主客体》、《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主编 )、《马列文论导读》(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美学·文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主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