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是陕西书院发展的顶峰时期。书院藏书主要来源于皇帝御赐、官吏赠书、私人捐赠、书院自置四个主要途径,制定并实施了图书的典藏、借阅、保护制度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图书编目的工作。根据书院藏书及其学风的不同,书院分为理学的书院、科举的书院、新式书院等类型,反映了清代陕西书院藏书特点及其与区域学术发展、教育理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期,陕西的书院对推动陕西及周边地区教育发展、弘扬关学、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费问题是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书院实现教育宗旨的重要条件。依据《陕西通志》以及各县志资料,对元明清陕西书院经费的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经济角度了解到古代陕西书院制度的管理及运营情况。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镇的陕西关中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多所书院,这些书院创建及沿革时代、命名特点、创建缘由、创办方式,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书院的功能主要有:崇祀名人先贤之地、修书或侍讲之地、教育机构、名人学者研习经典兼议时政之地、藏书、刻书之地。  相似文献   

4.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四川书院在四川发展史上存在一千多年,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原书院发展的历史真相,能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目前学界对四川书院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书院研究的领域仍不完善。以文献研究法为工具,对书院整体发展、断代研究、藏书与教学、改制、个案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完善四川书院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研究发现四川书院研究的领域逐渐完善、成果逐渐丰富,但书院研究需要进一步联系当今教育发展实际,跨学科的视角需要进一步引入,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相关文章240余篇,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这些论著围绕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现其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学术发展线索,对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书院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清是云南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书院与文学大发展的时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明清时期云南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书院数量、分布、教学活动、兴衰原因的考察,一是探究了几个代表性书院的沿革历史、兴衰原因、历史意义等问题。对云南文学的研究则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原始资料收集与目录建设,成果丰硕;二是在文献考订、作品笺注等纵深研究上还相当薄弱。梳理以上学术史,可发现云南书院与文学研究还有许多不够周详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10.
陕西文学的研究,一直以来局限在平面视角和线性空间的研究维度而悬置与裹步,研究视域相对窄小。因此从文化审美角度提出构建“地缘陕西学”学科新概念,旨在将表层的物质文化形态伸展到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态,能更好彰显陕西文学精神之气脉,发掘陕西地缘诸种资源。作为“地缘陕西学”学科,其类征涵盖地缘历史、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教育、地缘伦理、地缘民俗等范畴。着眼陕西古今地缘特征,研究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资源,以达到“地缘特色”与“区域发展特色”的相宜匹配,可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学科前景和可潜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学术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学术史是直面已存有的哲学家、思想家、学问家、宗教家、经学家等的已有的学说和方法系统,并藉其文本和成果,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血脉和趋势。中国学术史分六期:先秦学术原创期,秦汉经学奠基期,魏晋玄学会通期,隋唐儒佛道融突期,宋明理学造极期,清代考据延续期。中国学术是中国的学术,应该"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学术具有整体性、时代性、超越性、真实性、和合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戴述秋同志所编选《石鼓书院诗词选》是石鼓书院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石鼓书院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针砭时弊的入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兼收并蓄的大同情怀,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出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在海外不仅学习现代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不少高校已经开设或者正在准备开设古代汉语课,但人们对古汉语教学语言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海外教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教外国人学习古代汉语最理想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学生的母语还是现代汉语?选择古代汉语的教学语言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海外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今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哪些启示?文章基于对美国30多所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争论双方的一些往来邮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清季兴办学堂开始,西方学科分类逐渐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确立."国学"或"国故学"在此分类中究属何类,这是困扰20世纪20年代许多学人的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将中国的"国故"整理使之能够纳入哲学、文学、史学等新式分类,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这一进程结束后还有"国学"或"国故学"的存在余地吗?如果有,则"国学"或"国故学"便实际超越了西学分科;而后者又被时人看作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这又违背所谓"新国学"即"科学的国学"之定义.围绕这些问题的争议反映出当时学人其实更多是从思想而非学术的角度看待"国学".  相似文献   

15.
魏源的<诗古微>不仅是晚清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通过对毛序说诗的质疑,通过对<诗经>意义层次的分析,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文学阐释模式的理论基础,打破了经学话语在文论中的垄断,恢复了文学的审美意义,在晚清文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7.
李觏一生贫而好学,教学授徒,著书立说,后经范仲淹等人举荐为太学直讲。他是庆历新政积极支持者,也是王安石思想的先驱。李觏于旴江书院讲学二十余年,生徒众多。旴江书院历经毁建,历时900年。李觏身后的时江书院始终祀祭李觏,并为建昌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语言学虽然是在经学中发展起来且为经学服务,但同时又是独立于经学的一门学科。其名称经历了由"小学"、"文字之学"、"字学"到"语言文字之学"的变化。中国语言学史很有分期必要,我们从"并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以各个时段的主流语言运动为参照点"这一标准,将其分为五段。  相似文献   

19.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学思并重型"教学理论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的教学停留在"教师不断地教,学生不停地记"这样一种典型的"记诵型"教学模式阶段,面对这样一种现状,考虑到社会呼唤"思辨型"人才的客观实际,我们开始尝试一种"学思并重型"的教学理论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