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邱一鸣  史册 《江西社会科学》2023,(10):183-191+208
中央政府通过权威调控促进府际学习并推动政策扩散,但其趋同与趋异并存的政策扩散结果背后的运作逻辑尚未得到充分探讨。“行政集权—财政分权”的制度结构塑造了政策扩散的多重机制:在纵向上,中央政府整体性调控使各级地方政府对标对表,地方政策呈现趋同现象;在横向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使后发追随者基于“恐后”心理学习先进地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趋同,而竞争取胜者为保持先发优势,通过深化政策创新,使得政策结果趋异。“制度结构—府际关系—扩散机制—扩散结果”四个环节形成了中国政策扩散的逻辑链条,多重扩散机制在府际关系塑造下并存且共同发挥作用。与西方政策扩散逻辑不同,中国政策扩散多重机制与异同并存的结果源于行政集权与财政分权并存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2.
王鸿铭 《社会科学》2022,(5):108-117
“文件政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描绘“文件政治”的治理形式及其治理内容,观察“文件政治”的治理形式如何生成形式主义,有助于在归纳“文件政治”形式主义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理形式与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必要的治理形式建立于层级组织,但多重层级组织同时作用于单一治理内容,就会造成伴随多重层级组织出现的表面治理形式明显偏离于实际治理内容,在治理形式与治理内容的偏离过程中,治理形式就会逐渐异化层级组织的治理行为,从而最终生成了层级组织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3.
政策试验为理解并解释中国的改革创新与治理模式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既有研究对改革中不同类型政策试验的具体过程与运行机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政策试验的差异化类型属性特征探究其运行机制,并选取教育领域的四项试点改革为经验案例展开比较研究。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政策试验的启动机制、行动者角色及关系、扩散机制及约束条件与作用机制,指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与制度环境的高异质性在启动政策试验中的重要作用,政策行动者多样化的角色与关系塑造了边界模糊且高度权变的互动空间,由此达成的改革共识通过强制性、规范性或模仿性压力的交织驱动实现创新扩散,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放管服"改革中的政策创新扩散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一个"试点—推广"的分析框架.在系统收集整理有关"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基于典型性和重要性的原则,选取了"多证合一"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作为研究案例,探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试点—推广"是"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特征,改革事项和改革地域都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的基本模式.顶层设计和渐进改革是试点推广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政策示范效应是政策创新扩散的关键动力.本文深化了对"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认知.政策建议方面,进一步的"放管服"改革要遵循"试点—推广"的政策创新规律,强化改革前期试点,做好示范政策的复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组织机制分析将组织行动者如何选择适恰的“机制”来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作为研究重点。援引这一分析方法,基于社区协商治理典型经验的考察发现,情境创设与规则导入构成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两种重要机制。一是组织行动者借助组织、问题、技术的情境创设机制使党组织在多层级议事组织体系中占据领导核心地位,将复杂的治理难题转化和提炼成公共性议题,并通过技术赋能使社区协商更为便捷、高效;二是组织行动者借助清单式、程序式、激励式规则导入机制对协商内容加以分类和确认,打造递进而闭环的协商流程,实现对行动者的广泛动员。这种运作机制背后蕴含了一种以制度调适和赋权手段界定组织行动的成员构成、权责边界和规则程序的“制度化”逻辑,为抑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伪创新”提供了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场域中嵌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地区在制度嵌入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按照制度推动原动力不同可将现有治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村民自发型”“政企合作型”“多元共治型”四类。据此,在持续追踪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选取四种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原动力截然不同的农村,对比剖析典型案例治理进程、技术路径、模式特征及治理经验,提炼出各行为主体深层次的行动逻辑。指出基层政府由因高位推动带来行政压力,被动推进转为追求个人政绩主动落实;村干部兼任三重身份承担多重责任;村民分类行为受综合激励链影响差异化遵循“四环节”逻辑;企业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理性逐利,由此提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借鉴的实践应针对参与主体不同的行动逻辑,强化按需激励,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先进经验的有效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协同治理是流域环境治理公共性扩散的内生语义与实践逻辑,既有研究强调协同治理之于流域生态治理正当性的应然价值,缺乏对协同模式及其内隐机理的系统考察。协同势差是对现有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的一种理论反思,概括了部分地方政府依托优势位阶持续且稳定地获取优质资源进而引致“伪协同”现象的潜在肇因。基于协同势差视角,流域生态治理的“伪协同”乱象遵循着“分锅”避责驱动下的“非强制性”协同逻辑、制度衔接“碎片化”的实践逻辑、多任务多目标考核背景下的“达标式”回应逻辑以及行政资源“漏斗”效应下的分事逻辑。结合长三角水污染联防联控实践可以发现,协同势差可具体演化为“法治结构与治理体系”权衡下的交互难所诱发的利益势差、“府际网络与社群系统”协商下的耦合难所造就的主体势差和“资源归集与智慧赋能”接续下的桥接难所缔造的信息势差。就此而言,破解流域生态治理“伪协同”困境,亟须以国家自主性嵌入为准绳、以基层党建牵引为靶向、以平台型政府搭建为鹄的,构建基于“利益—主体—信息”的协同治理界面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金荣  彭萧 《学术研究》2023,(5):69-75+187
“创熟”的实质与核心就是通过激活和整合社区治理的各项存量资源和要素,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创熟”工作有效实施的背后在于遵循了一条可适的“治理共同体”逻辑链条,即“情感—利益—组织—命运”框架,该框架有效打通了“结构与行动”及“资源结构与规则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以情感、利益、组织、命运等社区资源结构为逻辑主线,以情感沟通培育、利益矛盾化解、主体合作共治、思想文化塑造等行动策略及其相应的情感联结、利益协作、组织保障、文化引领等结构化机制为内容体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体两翼”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情境分类的两个纬度:结构—行动纬度和理性—非理性纬度,可将情境分为制度情境、关系情境、常人情境和集群情境四种类型,不同情境有不同运作逻辑:制度情境的运作逻辑是法理,关系情境的运作逻辑是日常权威,常人情境的动作逻辑是情理,集群情境的运作逻辑是语言暴力。  相似文献   

10.
付钊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9-149+152
基于“情感—关系—行动”逻辑的治理共同体解释框架,以G省拆迁安置S社区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为案例,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和反思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区情感倦怠、主体关系异化与集体行动缺失制约着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围绕共同价值生产、主体关系再造和集体决策共识的社会工作实践破解了上述制约,激活了社区共同体建设活力,强化了基于平等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和行动协同;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完全在场—选择在场—隐形在场”的行动逻辑推动社区逐步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局面,赋予社区内在的治理潜能和治理动力,推动社区形成稳定性、持久性、独立性和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回应了社工机构撤离后的社区治理成果巩固难的问题,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政府精细化监管能力。为了避免执法环节出现“一刀切”,地方政府聚焦企业关切,开启一系列为市场主体“减负”的政策创新活动,其中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的政策在不同地方政府间形成扩散。研究发现,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政策扩散是“启发群体—集聚地区—治理目标—政策网络—激励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政策扩散经历三个阶段:两地初步探索阶段、全国复制推广阶段和纳入法律强化执行阶段;在空间维度呈现区域集聚和邻近扩散特征;免罚政策通过“自下而上”推动和“自上而下”执行两条路径扩散;模仿、学习和竞争机制在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层结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形态,它因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而产生,兼有国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性质。在新时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重层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机制、运作方式和经验性、社会性的行动模式,治理禀赋的特征十分明显。从重层结构中发掘治理资源并应用到治理实践是实现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应有之义。为此,需要从重层结构的特征入手探讨其内在的治理路径和实践逻辑,以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整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系统复杂程度高,蕴含着多重安全风险。人们通过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构建了安全防护网络以确保系统的正常与高效运转。目前的安全防护网络具有结构立体性、功能复合性和机制联动性等特征,风险治理效果尚可。天津港事故却暴露出现有安全防护网依然存在着重大的结构性漏洞。这表现在:该风险防控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治理“黑箱”,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功能性(机制)联结缺失,综合风险预警和防范存在“缺环”和“断链”现象,导致安全监管信息孤岛效应和日常治理效力的递减。缺少了制度和机制的有效约束,有关组织和个体的风险治理能力急剧下降,安全责任意识由淡化变为故意,风险治理的行动由努力减缓转为刻意放纵与违规。最终,安全防护网被彻底洞穿,酿成特别重大灾难事故。只有从制度安排和机制运行上系统化地“查缺补漏”,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欧洲联盟作为最成功和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发展到今天创建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政府间主义"模式,也不是"超国家主义"模式,而是从治理的角度重构权力配置和政策制订的制度创新.多层级治理理论是强调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层次性和行为体的非等级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欧盟呈网状且无单一模式的决策过程、成员国权限转移、政策欧盟化程度及公民的认同和参与性.多层级治理模式是一体化过程的制度创新,也是欧盟机构改革和合法性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基层高效治理的客观要求,对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从结构-过程视角出发,基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经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社区治理共同体结构形态与运作逻辑,并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整体结构呈多中心发散型、集中趋势与密度较低;核心区组织团结紧密、边缘区组织缺乏联结;党政机关中心性较强、社会力量中心性较弱。社区共同体的运作逻辑呈现为党政“统合意愿强-资源禀赋强”的项目,党政机关集体决策并开展联合行动;党政“统合意愿强-资源禀赋弱”的项目,党政机关发挥主导作用,下沉党员干部与招募志愿者,购买服务与民办公助;党政“统合意愿弱-资源禀赋弱”的项目,党政机关牵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倡导志愿服务。为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党政机关要强化领导理念、完善领导机制;共同体应建立多样化联系、寻求合作共识;积极组织党群联合议事、深化党群关系;激励干部与志愿者参与、弥补人员短缺;筛选监管优质社会力量、跨越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阅读教学过程已成模式的实践反思和对阅读主体、对象、过程、目标多层级特点的认识,本文提出建构多层级阅读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多层级阅读教学过程结构由初读层—解读层—研读层—赏读层—创造层五层级组成。运作五层级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树立反复阅读、整体阅读、自我阅读、分层阅读的阅读教学观。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农村村级社区公共决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村级社区决策的制度安排与实际运作的考察 ,探析了村级社区公共决策的机制 ,指出村级社区公共决策的制度与运作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现阶段中国农村村级社区公共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因受环境因素影响 ,发生了种种偏离制度文本的现象 ,明显地呈现“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特点 ,村民自治基本上还处在“干部治理”或“精英治理”阶段。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务服务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为此,我们围绕“办不成的事”来探索地方政府是如何优化服务改革的。通过分析“办不成的事”是如何办成的来探讨地方政务服务“兜底办事”的逻辑与机制。结合界面政府的概念,构建包括问题、流程、行动、机制在内的“政务服务兜底”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的案例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办不成事”问题是阻碍政务服务兜底的主要瓶颈。对事务的研判、负责、协调、流转和吸纳是重要环节;构建回应渠道、参与渠道、协调渠道、商议渠道和备案渠道是核心流程;分级响应、“吹哨报到”、跨部门协调、一事一议和闭环运行是完整运作机制。掌握这些治理逻辑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公共治理的变革,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扩散成为当代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适应性与激励性是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重要动力,往往相互交织,共同发力。但既有研究大多将二者的影响分割开来探讨,忽视了对二者共同作用的扩散机理研究。事实上,地方政府创新扩散背后存在着由适应性与激励性不同强弱状况匹配形成的差异化扩散模式,即先行模式、纠错模式、扩面模式和全面模式。四种模式的作用机理在多案例比较分析中得到了验证,解释了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多重行动逻辑及扩散结果差异。未来,可以从完善激励和容错机制、加强央地创新互动、增进地方之间创新交流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有益创新成果的扩散效能。  相似文献   

20.
强调国家政治过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多重制度变迁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使其能够运用于中国政治改革或政治过程的经验性描述和理论探讨。在中国,基于政治过程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常常涉及多重制度变迁逻辑和变迁过程,包括国家对资源的控制逻辑、市场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体现了多重制度变迁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中国城镇化过程作为国家政治过程的重要内容,以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过程、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建立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改革经验性分析的中层理论的构想,探讨各种制度逻辑的实践过程和实践形式,思考国家治理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模式,国家、地方政府如何与社会发生联系,利益如何表达和最大化等,以及制度实践的形式、过程及其策略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