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实践中,围绕着隐喻形成了谱系。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之一,依据相似性所形成的隐喻的不同样式,构成了隐喻的内部谱系,即原始隐喻、隐喻、明喻、譬喻;依据相似性与毗邻性之间的对立,形成了隐喻的外部谱系,即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存在。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隐喻的内部谱系分别与神话、谜语、寓言、童话相对应;外部谱系中,隐喻与抒情诗相对应,转喻则与叙事诗以及小说、戏剧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产生、分类以及语法隐喻理论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也是实现语用预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词汇语法层次还是从意义层次而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喻可以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后者具有更重要的认知价值。文化背景知识与民族特定思维方式关系密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鼓励学生在正确掌握目标语文化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的同时,使用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论“意象独照”与共时性投射映现之内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意象独照”是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喻化现象的艺术阐释 ,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在认知心理语言学中 ,共时性投射映现反映的是隐喻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与“意象独照”同条共贯 ,殊途同归 ,两者在各自的民族文化中争奇斗艳 ,相映成趣。表明了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 ,人类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以心理、经验、生理为基础的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是火"、"爱情是旅程"及"爱情是光"三种概念隐喻,文章从认知视角对其爱情隐喻的系统性特征进行了剖析和论证。认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认知主体的主体选择性决定了隐喻具有开放性和多维性,因此,基于对该剧中爱情隐喻系统性的了解便可全面认知其隐喻的开放性和多维性。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中“足”有13个隐喻投射,通过这些概念隐喻大致构筑了英汉语中4类抽象范畴域:智力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社会地位与人事关系以及程度。其中,英汉语中共有和差异隐喻投射域分别约为9个和2个。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的共性与个性。同时,“以身喻心”说上位概念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  相似文献   

8.
叙事文本中隐喻地表达和理解都依赖于隐喻思维,叙事隐喻思维在认知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特殊、从一到多、此岸到彼岸的哲学二元对立关系。叙事隐喻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还具有哲学意味,最终实现了人类“诗意地栖居”,完成了对真与美的传达。隐喻叙事构成了叙事隐喻文本艺术哲学层面上的真实,叙事隐喻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隐喻无处不在,既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又深植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隐喻作为一种概念认知模式,具有系统性,具有隐喻映现。就经济话题来看,其概念隐喻是从语言中显现的,分析概念隐喻可以揭示隐喻语言的普通性和概念隐喻的存在,进而,认识概念隐喻映现又有助于人们理解经济话语,可见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K?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状况,使隐喻思维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当中,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几篇政治演说的分析,认为名词性隐喻在政治演说中应用广泛,具有帮助演说者选取信息、树立形象和激发听众的感情、有效地说服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3.
明喻成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虽然在形式上保留喻词标记,但本质是隐喻的,指明喻底的必要性相应减弱。明喻成语的认知路径呈现特殊的规律,缺少隐喻中能够创造相似性的认知机制。受四字格及对称性结构的形式制约,成语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双喻体现象。明喻成语对深化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隐喻具有丰富的感染功能和信息功能,在体育新闻中得到普遍使用。基于汉俄体育新闻语料的隐喻模式对比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体育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也具有鲜明的差异。这些异同不仅与人们对体育这一本体的认知有关,而且受到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层制约。体育新闻中概念隐喻模式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两个民族认知和阐释客观世界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隐喻翻译的讨论普遍聚焦喻体等值转换或意象投射等问题,模糊了隐喻认知与修辞隐喻的差异。在综述隐喻的话语功能基础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使用的隐喻及其对应译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具有阐释与劝说功能。为了发挥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对外阐释与说服功能,翻译应技巧性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隐喻的功能采用直译、直译加注、转换喻体、换以明喻以及释译喻义等方法进行隐喻翻译,以便更好地提高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具体方式的形成过程,指出隐喻贯穿于人类日常行为和思维中,概念系统的构建具有隐喻相似性;同时,基于个体喜观性不同、语境和文化不同,概念隐喻又具有认知多雏性。  相似文献   

17.
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隐喻理论和多模态语篇的融合,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恐怖电影《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受害人是动物"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该隐喻具有恐怖语类的特点,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单模态和多模态表征方式,电影媒介中的概念隐喻可借助语言、图像、手势等多模态的共同协调作用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8.
空间组织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空间隐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隐喻,生活中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具有方向性,分为水平和垂直空间。专注汉语空间形容词"横"的研究,分析该词在语言中的隐喻化方式与语义的获得和发展,旨在进一步揭示汉民族空间隐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隐喻无论是在战略管理学的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战略理论,如竞争定位理论、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制度理论、战略演化和复杂性理论等都有其潜在的隐喻;这些隐喻归属于不同的范式,可以被用来解释组织战略现象,并且具有实证意义。同时,多范式的隐喻比单一范式的隐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而,基于多隐喻整合的战略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此外,隐喻及其整合在战略学术多样性和战略实践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