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我意识"是杰弗里·哈特曼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条潜在脉络。"自我意识"首先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范畴的继承和吸收,同时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了黑格尔对于概念统一性的坚持,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范畴进行整合与开创,既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突破与解构,也是对解构主义精神的反省与补充。自我意识不但是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同时也是哈特曼进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因此最能彰显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后现代思想的前提,建构富有活力的后现代话语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构主义,因而需要梳理他们在一些共同论题上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关系,这是深入把握解构主义必须进入的领域.把德里达的"起源缺乏"与海德格尔对在场的论说相联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这一思想是在与海德格尔持续展开批判性对话中来阐发的.海德格尔一方面解构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在场"谬误,另一方面他要寻求早期希腊思想中的"在场"所具有的真理性.而在德里达看来,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补充和替换的结果.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历史,就是通过对起源之空缺的填补,而后展开其历史性.德里达将这样的起源与历史性放置到补充与延异构成的场域中,对于他来说,起源与历史性只能在"延异"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晚期,他以《书写与差异》、《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三部著作,开启了解构主义理论的浩大工程,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同时,亦多有论著和论文发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解构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im)是廿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a lism)的主要代表理论,它对当代哲学,文学批评和美学等学科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当代语言哲学讨论的热点——语言、存在和隐喻——出发,着重剖析其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J.Derrida,1930——)的基本思想,力图证实德里达是一位学有渊源和具有独创性的哲学家,决非尼采似的虚无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为纪念一代伟人的辞世,清华大学举办了"德里达与中国:解构批评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文章简要叙述了大会主要发言者王宁、J.H.米勒、龚鹏程等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由德里达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纪念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力求准确地把握和透彻地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精髓,从而能够对其从精神实质层面上做出负责的、智性的回应,无论这种回应是褒奖还是批评,是弘扬还是超越。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争论最多、关注最广的文学和哲学理论之一。解构思想的诞生撼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场"中心论。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是西方的经典文本,德里达引用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将它们作为他思想的源头和研究的对象。从柏拉图的《斐德若篇》(Phaedrus)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德里达一步步地构造了一套由不同的新概念相互交叉、相互说明的解构思想。这种蜘蛛网型的解构思想,制造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及其代表性经典无法逃出的陷阱。德里达通过他本人创造的新概念如原始书写、延异、踪迹等攻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语音中心主义思想,为几千年受敌视的"书写"(文字)重新定位。由此可知,"书写"概念在德里达解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那么,这种以"书写"(文字)问题作为基础的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是如何被解读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在非西方世界的解读,探索德里达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用解构的思维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解读,形成了被学界称为"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国内外学界关于德里达这一学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基本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关于解构主义的本质和价值,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定和评价。根据德里达的自述和解构实践,可以对解构主义的本质作三个方面的概括和规定: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一种书写方式、一种阅读方式。德里达首先通过语言学解构,来转变"所有人文科学的认识模式";又把解构应用于政治、伦理、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作用。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的质疑乃至拆解,对结构主义批评之后的文化转向的推波助澜和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之终极意义的怀疑,从而为后人对既定的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前人已有定论的解释以及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铺平了道路。在新的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解构的大潮早已衰落,但解构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设计研究中,设计批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的个人,也可以是政府、主管机构及其代言人,还可以是看不见的市场,但在学术研究层面,批评的主体应该是专家队伍中具有独立意识的批评家。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设计批评要想公正、有效地开展,就必须理清四种主要关系:批评家与设计作品、设计师的关系;设计、设计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基本理论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传统目录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文学批评学术理念的逐步深化和细密是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文章考察了古代诗文评著作在目录学中分化演进的轨迹:从总集——文史——诗评、文评——诗文评,并通过对传统目录学里对古代诗文评著作的整理、归类和研究的分析,试图为20世纪之前的批评史研究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凸现其学术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对德里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早期翻译思想。上个世纪末,德里达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标志着他对自己前期翻译思想的修正。德里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对于国内翻译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胡风的古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勃朗特姐妹研究经历了从译介到批评的演变过程,其视角也从前期较为单一的阶级分析发展为多种理论与方法共存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领域受西方学术界影响,涌现了诸多以现当代文艺理论为基础的批评著述,其中包括颇有特色的中西比较研究。在紧跟国际研究前沿方面,我国的勃朗特研究在最近二十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西方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我国批评界在批评深度和原创性方面尚有潜力可挖,众多评述也良莠不齐。对于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小说家,我国批评界对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因素关注不足也是该领域今后需要面对的诸多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一书对艺术批评学科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厘清中国艺术批评史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界限,努力做到"略小而见大,举重以明轻",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并有意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通俗"的写作风格。这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力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自觉和精神担当,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艺术学理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