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以译笔"忠实"著称的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于中国儒、道、释三家典籍悉有译述,其中系统译介"四书五经"开创了汉学研究新纪元,所译《中国经典》一直被奉为"权威译本"。《尚书》是其译《中国经典》第三卷。他在追求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力求保证风格的忠实移植。本文从语气的描摹、意境的再现、情感的移植以及形象的保存等四个方面,配以具体的译例,论证了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希望能给我国的典籍翻译工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是国外认识老子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英国汉学家为《道德经》的英译和西方的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基督教思想本位的思维定势,他们的译作具有明显的基督教化倾向,从而造成了译本的文化失真。以湛约翰、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为例,介绍他们译本的刊布历史,并从译者的身份目的和翻译策略对他们译本的基督教化倾向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对《道德经》的重译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视中国文化为传教士在中国阐释基督教信仰必不可少的资源,为有效促成自己及同事们的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理雅各翻译了《太上感应篇》这部道教典籍。受制于该典籍本身的哲学文本性质,翻译时理雅各遵循了语义翻译的原则,兼顾了译本的"学术性"和"通俗性"。"直译加注"成了他英译该经籍的主流翻译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雅各五卷本《中国经典》,每卷都有一篇付印前言.这些前言就内容而言,多涉及其翻译缘起、翻译方法体例及相关事宜;而就其功能而言,则构成了《中国经典》的有机部分.这些文献与"中国经典"一起,共同记录并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英国传教士兼汉学家走进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的途径及其跨文化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既非殖民主义者对待殖民地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学家的"东方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更深沉的跨文化交流的渴望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尚书》译本问世至今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标准译本”,然而我们仍可从中找到不少“遗憾”:有理解方面的,也有表达方面的,有拼写或文献标注方面的,也有结论方面的。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金无足赤,译无定译,经典永远呼唤新译本。经典复译不仅必要,而且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理氏《尚书》译本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信”为本,调和“显化”和“异化”,拒绝过度“归化”,实行“合作共享”。  相似文献   

7.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诗经》诠释在早期儒家哲学展开过程中作用独特而重要.出土文献中引《诗》论《诗》内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新材料.简本《缁衣》的“子曰诗云”模式是“子曰”加“诗云”的格式,形式上的“引诗为证”实为作者深于《诗》教而使“子曰”与“诗云”相互发明的著述方式.竹帛《五行》之引《诗》实已将《诗》句融入到对“五行”说的阐发中,《诗》句构成了思想阐发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民之父母》之以《诗》句作为话题而展开儒家政治哲学阐发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也时有所见,是早期儒家通过《诗经》诠释建构哲学的另一种文献形式.《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儒家《诗》学专文,其出土使早期儒家经学范畴上的“《诗》学”清晰起来,对深入探讨早期儒家《诗》学与哲学之关系有重要启示.总之,这四篇文献分别代表早期儒家《诗经》诠释的一种形式,共同表明早期儒家《诗经》诠释在其哲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已被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众多的英译本各具特色。其中,理雅各和许渊冲这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国籍、身份和经历都不尽相同,并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讨论理雅各和许渊冲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