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文学批评是在情感论与心性论的交叉纠葛中显示其运行轨迹,其中的师心派文学思想显示了对心学的趋进与认同。唐宋派标举的载义论、心本论,竟陵派对"精神"、"性灵"的诗学阐发,均确立了心之本位的理论特点,彰显出心学对文学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明代学者多从光明人格和学术地位的视角对吴康斋进行评价,如晚明最后大儒刘宗周赞康斋"独得圣贤之心精"、"醇乎醇云",奠定康斋在明代思想史中重要地位;清代学者多从教化层面评价康斋,如《四库总目提要》编者认为康斋开出余干和新会两大学派,雷鋐以"百世师"赞其教化,指出康斋对明代教育风气净化的开先作用;近现代内地学者多从明代心学史的早期启蒙地位评价康斋,如蒙培元认为康斋是明代心学的直接发端者,唐宇元突出康斋对王学产生的催生作用,步近智、张安奇肯定其对明代朱学到心学转变的促进意义;海外学者对吴康斋在明代学术史的学术地位评价颇高,如钟彩钧认为康斋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综观550来历代学者对吴康斋著作的研究,认为他具有开明代学术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其对心学的体悟和践履开启明代心学之澜。  相似文献   

3.
汪道昆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微州地区的文坛领袖,其诗论值得探究。他虽受“七子派”影响,但其诗论颇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之视令,亦今之视古”、“师古即师心也”、“文由心生”、好诗“上不在台阁,下不在山林”。汪道昆以富有特色的诗论在明代诗坛有一席之地,同时又以其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丰富了新安诗群。  相似文献   

4.
“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关于《诗归》的评点●韩玺吾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从文学发展史来看,都离不开传承的关系。要之,明代的诗文理论,一直是在师古与师心之间摇摆,七子派以格调说来求古人真诗,终不免落入复古的窠臼,其弊流于肤廓;公安派虽提出了性灵说...  相似文献   

5.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都善于取法前代艺术,但二人取法方式多有不同。韩愈善于"师其人",在深得前代作者之家法的过程中,入而能出,自成面目;柳宗元则善于把握前代文章长期形成的艺术传统,究明文理,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这两种不同的师古之道,与韩柳二人儒道思考方式的差异有密切联系,为韩柳文章带来极为不同的风貌,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的师古思想,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龚贤立“四要”为论画之纲,是谢赫、荆浩之后的重要提法。“三品”、“三派”之论,是为“逸品”争回地位的反潮流之举。关于画家修养,他以性情为创作原动力,以读书、养气、闭户为修养途径,“闭户”之说并无碍对“行万里路”的推崇。他重视“师古”,以“取证于晋唐宋人”相号召,但又肯定师而能变。其技法论切实明白,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的感悟和追求,特点是画家在"师古、师造化"的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转化为艺术境象,是谓人之境。画家借景抒情以至情景交融而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8.
元代前期 ,北方诗人偏重纪实言理 ;由南宋入元的方回等人继承南宋诗学 ,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戴表元等人对宋、金诗学的流弊进行反思 ,提倡宗唐复古 ,赵文等人却强调写性情之真 ,从而形成了师古与师心两种倾向。元代后期 ,诗坛上形成了以虞集等人为代表的师古派和以刘诜等人为代表的师心派。元人推尊唐诗 ,出现了研究唐诗的专著 ,对诗格、诗法的探讨一时也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秩序体系中,"师"的位置缺失,成为后世"礼法关系"争论中的一个焦点。明朝以"孝"治国方针的确立,大大提升了"师"的礼法地位,并赋予了"师道"高于"友道"的基本内涵。明代私塾中遵循"师严然后道尊"的传统教育理念,确立了"师严子敬"的典范式的师徒关系。师徒之间拟血缘化关系的强化,使明代私塾中的师徒关系不仅相对稳定,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延续性。明代中叶之后,这种师徒关系呈现出相对淡化的趋势,表面看来似乎具有一定的破除"拟血缘化"社会关系的理性倾向,但事实上乃是在社会功利思潮泛生的影响下,士林风尚的一种异化。  相似文献   

11.
明代理学家魏庄渠《大学指归》对《大学》的阐发,突出了至善无对、知止见性、格物知本思想,彰显了复性定性、静养天根、先立乎大、自作主宰工夫,试图以此解决朱、王二家支离、空寂之弊,融通朱、王二家之说,开拓明代理学“第三条路线”,彰显了明代理学演变的复杂性,体现了《大学》诠释的多元性,启发今人不可拘泥于“非朱即王”的观点,以免对明代理学做出简单化理解。  相似文献   

12.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惠栋汉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古为是",其与相关的信仰和技术系统,共同构成了乾嘉考据学最初的"范式"。这一"范式"对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影响至深至远,使之得以迅速地进入到考据学的天地之中。不过,"古学"依旧是当时最主要的称名,并产生了广义和狭义的分化,其中狭义的"古学"即专指汉学而言。而乾隆十九年(1754)的进士考试,不但促成了王鸣盛、钱大昕、纪昀等考据学者的聚集,还推动了"古学"群体的形成。众人随即展开了诸多的学术实践,并共同承担起《五礼通考》的编撰任务。这一系列的事件,意味着考据学即将由边缘走向中央,并逐步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的学术形态。  相似文献   

14.
宋懋澄是晚明尺牍巨子.他对晚明尺牍小品的兴起与发展均有开山之功.从内容方面看,其尺牍小品明显体现于三个方面:宗教哲理的思辨和调适、摆脱羁绁的努力与挣扎、狂夫之狂的追摹与自恋.宋懋澄的尺牍小品,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是深具"晚明习气"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以后,随着统治者成了名副其实的守成之主,创业时期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已成以往,君亲伦理自上而下迅速陵替,其直接后果便是社会向心力的减弱,导致传统思想文化权威的衰微和新思潮的诞生.从哲学中的王守仁学说,李卓吾的反抗精神,到明代中叶诗文中反对"台阁体"文风笼罩和八股文束缚的复古主义运动,到后来反抗传统教条束缚最激烈的"公安派"和戏曲创作中具有同样意识之汤显祖、徐渭,共同形成了明代中后期尊重个性,反抗传统束缚,力求变革和创新的思想潮流.与此前体现大一统的整体气势和趋同心态恰成鲜明的对照.在这后面,显然隐寓着向往自由的时代文人之心态转向.研究明中叶后杂剧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李玉是晚明至清初的戏曲大师.他在晚明创作的以婚恋为题材的几部传奇,摆脱了明末戏曲创作中宣扬低俗情欲的趋向,承袭了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理念,试图以伦理道德来挽救晚明颓靡败坏的社会风气,对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从汤显祖的"情而已"转变至理为先,把情放在次要的位置,以理辖情,以理代情.若脱离时代背景、单从文本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小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与"君子"对举,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位到德的变化,成为社会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标准。汉唐时期,不攻小人,国家强盛。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都是由于君子和小人的激辩而产生的党争,致使国家衰亡。宋明时期对小人大加攻伐,宋代产生了庆历党争、元佑党争、蔡京对新党的迫害以及庆元党禁等几次党争,并伴随宋代始终。明代围绕着大礼仪开始了君子和小人的激辩,因此而影响了明代的政治格局,明末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加速了明代的灭亡。其实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小人成了持不同政见者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诗学思想在明清易代的文化生态语境中具有独特的转捩和建构价值。他从哲学的高度融通“情”、“理”,转注传统诗论“性情说”以新的元素;兼采“唐”、“宋”,再次确证宋诗美学范式;崇尚清刚之音,希冀用阳刚之气和风雷之美来摹绘天崩地解的乱世风云。作为初祖,黄宗羲以其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浙派的创作基调,本文试从审美文化的层面予以诗史意义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明代的前后“七子”尊唐诎宋,而胡应麟在《诗薮》中更进一步,全盘否定了宋诗。实际上,胡应麟基于其盛衰相继的诗史观点,认为“衰世”也蕴含了勃发的生机,对宋诗在否定中又有所肯定,对宋诗的代表黄庭坚诗歌也多有论评,特别对其学杜与用事进行了多向度的考察,较早地打破了明代对黄庭坚诗歌“缺席审判”的坚冰,直接导引了明末的宗宋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