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从字义上来说原指草木的根或茎干;从图书角度解释,指依靠缮写流传的书本,含稿本与抄本。版:从图书角度解释,指雕版(或雕板),发明于唐初,版本:狭义指雕版印刷的书本。版本(板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其文日自五代刻印《九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唐初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尽管统治者对抄本仍然热衷,而在民间雕版印刷品还是迅速地出现并流传  相似文献   

2.
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界,概述中国古籍版本的演化发展历史,可分别从前期和辽金元、明、清来加以考察,并可从书法的角度认识历代版本的书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核心是雕版印刷术原理的发明。雕版印刷术是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发明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之末的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件雕版印染品,已经完全具务了雕版印刷术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汉代雕版、套印、用色、连雕带套带敷、镂空版套印以及“夹缬”诸项具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包括了宋元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术在图书出版领域中各项主要的技术。雕版印刷术原理分别在纺织品和纸张上先后呈现出灿烂的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4.
<正> 一、版本学与新文学的版本书籍用“本”来记数,这是从写在纸上,装订成册后开始的。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 F 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书林清话》)在印刷术没有盛行之前,古人称雕板印刷之书为“版”,称手写之书为“本”。后来,印刷术广泛流行,版本就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了。在宋朝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已经把版本做为  相似文献   

5.
卢仝是中唐韩孟诗派之重要代表,在唐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有关其诗集的诸多版本,前人语焉不详.比勘存世的明清10余种版本,并对卢仝诗集在宋元及明清时期之刊刻流传情况作一考究,可知:卢仝集在北宋时已有一卷本和二卷本流传,后韩盈以集外诗一卷编于二卷本后,是为三卷本.自此卢仝诗集绵延不绝.一卷本今已无传;二卷本在明代正德年间仍有刊刻流传;三卷本流传最广.至清康熙间有孙之(騄)注本,收卢仝诗最多,且分为五卷,从而使此本成为整个卢仝诗集版本系统中最为完备之本.  相似文献   

6.
元祝尧所编之《古赋辩体》10卷,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该书现今可见的版本有6种:明成化二年刻本;明嘉靖间3种刻本(熊子修刻本、康河刻本、苏祐印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本文对这6种版本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文字比勘,认为成化本是现存诸版本之祖本,该本据祝氏家藏稿本刻印,文字准确,内容完整,可以校正此后诸版本之错讹,并且能够全面反映祝尧的赋学观念与赋学成就.四库全书本对祝尧原书有所删削,十分可惜,但其中文渊阁本文字可靠,书法隽秀,使用颇为方便;而文津阁本则错误较多,其价值远在文渊阁本之下.  相似文献   

7.
历史系副教授戴南海著的《版本学概论》一书,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它是一部融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国史籍,浩如烟海,号称“汗牛充栋”。版的名称源于简牍,本的名称源于缣帛卷轴.版本二字的合用,产生于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以往研究版本往往只限于校雠和目录学,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而戴南海副教授则脱此窠臼,将版本学独立起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籍版本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用黄永年教授的话说就是:“体例结构上几乎前无所承,颇  相似文献   

8.
<日出>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其再版本较之初刊本和初版本更完备;开明本改动最大,充满国家意识形态修辞;"剧本选"本是初版本与开明本的合成本,但又有新的改动;"戏剧二版"本承续了"剧本选"本的修改,是一个更适合演出的本子;四川本是曹禺最后的改定本,却又不及再版本那样完备.这些不同的版本是<日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变体,其实是不同的文本.这涉及文学史如何叙述具有不同版本的新文学名著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9.
宋代四川刊刻了一批唐人诗文集,史称《唐六十家集》,在雕版印刷史和唐人集保存上,意义重大。然而,因文献记载之稀见和版本系统之庞杂,后世对其名称所指的演变和藏弆情况知之甚少。实际上,宋人所称《唐六十家集》为版本系统复杂的蜀刻唐人集丛书,而元明两代为版本形式统一的十二行本丛书,其名称所指的演变与其收藏流传形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说文》540部义类研究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540部义类研究略论@班吉庆$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相似文献   

12.
刘承是近代史上藏书最多的私人藏书家。民国初年他兴建了嘉业堂藏书楼,其藏书不拘于宋元精椠,还相当重视明清两代书籍,收藏了大量稿本、抄本;其藏书思想也颇为开明,他把藏书开放借阅,同时又把大量珍秘古籍刊刻流通,而且嘉业堂刻书选择优秀底本,校勘严格,刊刻精美,向为世人所重,这些都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嘉业堂的衰落也同样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无动于衷"有"毫不理睬,毫不关心,毫不配合"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意义,其中,只有"毫不理睬"这一层可写进词典释义,别的意义应排斥在外.当前语文工具书种类繁多,众多辞书各陈己见,同一个词语同一意义却释义不同,这就淡化了工具书的工具性与权威性.人们对词语概括义与具体义的性质认识不清,将二者交错混杂,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词典释义应抓住词义的本质,剔除具体义.  相似文献   

14.
词义注释是文言文注释的关键,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从注重词义注释的传承性,区分词义的概括义与随文释义,以及明了语法解释词义三方面,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的词义注释存在某些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出版史的角度看 ,“乌台诗案”是以印本书的盛行为文化背景的 ;《钱塘集》的雕印刊行是北宋中期民间出版空前活跃的表现 ,也反映了印刷出版业初步繁荣阶段管理上的失控 ;遭受诗祸的苏轼、苏辙深刻反思了他们的著述与出版活动 ,这是苏辙生前未刊行其集子的重要原因。元年间 ,“痛定思痛”的苏轼、苏辙在外事活动中均遇到了宋朝书籍外流的问题 ,这一现象激发他们对政府的出版管理政策进行认真的思考 ,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宋明以降,建本图书广泛传播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西欧各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我国宋以来古籍图书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建阳为代表的福建刻书业,可称为“海上书籍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7.
《集韵》《类篇》中收有一些"一曰"义,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假借、引申、通假是"一曰"义的最重要来源。《集韵》《类篇》中的"一曰"义反映出宋代人已经意识到语义的系统性,用"一曰"的形式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境界     
文明时代的文明人不能不读书,从读书与做人、阅读与理解、文本与意义、读书与境界几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读书的境界及其涵义.书是有生命和思想的,读书就是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复制作者的什么"原意",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想重建的过程;读书的高境界就在于,要有自己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任何一种单位的意义 ,都是在语境中而得以终极确定的 ,因此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去寻求语义 ,便可称为“循境求义”。王引之认为 :“经之有说 ,触类旁通 ,不通全书 ,不能说一句 ,不通诸经 ,亦不能说一经。”这种以“诸经”为语境、以“全书”为语境的观点 ,较之现代语境学说 ,则显得眼光更为开阔 ,更为高远 ,对学识的要求也更严更高 ,可视为“大语境观”。  相似文献   

20.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书籍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具体而微的文化遗存。黑水城出土《初学记》与日藏南宋本《初学记》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版本关系,前者的刊刻地点应为福建建阳,刊刻时间的上下限在南宋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47)。宋元时期由江南通往塞外的西北线“书籍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原文明向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之路”在西域华化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