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皤滩文化是指以皤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组合。从文化分布来看,文化遗存点多面广,从远古到近代形态兼备,成为浙东南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从历史演变来看,其兴衰过程正和浙东南内陆山区的变迁过程相一致;从文化特点来看,它反映了江南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因此,皤滩文化折射出江南尤其是浙东南内陆山区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南杨桥古街是目前常州保留江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古街。入春以来,笔者对南杨桥古街及民居进行了多次考察,并根据自己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和论述了该古街的街市结构、街区形制、民居范式及文化与习俗。表明古街、古民居是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应及时予以保护和修复,呼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能早日认识南杨桥古街的开发价值,把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成都,是三国文化的重镇。成都历史文化悠久,以武侯祠为中心的三国文化遗迹和资源非常丰富。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很早就制定了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以武侯祠为龙头,聚集高校、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整合三国文化资源,打造三国文化品牌,构筑全方位的三国文化展示、交流、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4.
采取层级分离法,从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逐一对“城乡文化一体化”进行剖析,即通过分别解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来理解和把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基于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可解释为,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把城乡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这个区域内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则要突出以农村为中心,满足农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挖掘和开发优秀的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文化服务需求的衔接与平衡.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既是中华民族保存和延续中国文化的一次壮举,也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的文化抗战的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文化机构的西迁,改变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格局,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战时中国文化的中心,并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抗日根据地,大力弘扬和发展了红色文化,改善了西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西部的文化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共同价值观念、精神追求、行为规范,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和途径。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价值塑造为根本任务,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切实处理好文化自立与文化开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主导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等几方面的关系。全面推进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旨,通过加强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传播、文化环境和网络文化建设等,打造价值鲜明、水平一流、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视觉经验及主体的对象化观照是视觉文化形成的关键,消费主义为视觉文化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观看”有着复杂的文化意义,视觉文化蕴含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8.
焦溪镇是目前常州保留江南水乡风貌最好的古镇,文章通过对焦溪的古街镇格局、民居建筑形制、装饰特征等的考证,分析了古镇的文化成因,研究和探讨了古镇传统文化与景观的特色,对古镇民居及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9.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主要历经了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4个阶段,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在百年行进中,中国共产党在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理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根本宗旨;秉持求实创新精神是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复杂的联结",全球化是人类近代以来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全球化。异质文化的重新整合、东西文化互补趋势的出现、文化功能的多重性组合,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这种文化态势对西部文化创新的启示是: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走经济与文化互动共荣之路;以科学、民主、法制和优秀人文精神为内容,完成东西文化互补;以人为中心,把文化繁荣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构建出符合西部民情、适应西部社会发展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浓厚的科学文化品格,它的提出是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升华和结晶,是对近代以来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生态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和提升.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从求真精神、有机属性、生态趋势、超越意识以及普遍性公有性等方面,彰显了其自身的科学文化品格.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必将成为进一步弘扬科学文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文化为重要源头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段长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的中部明珠,也是长江文化带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武汉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孕育出长江文化带武汉段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热情奔放的文化特征。依托长江,发展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文明地标,是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引领作用、履行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统分联合、虚实结合、城乡融合、文水业协同,讲好"一城一水一文"的故事,助力武汉实现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亮点城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基地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公共图书馆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此以完善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在分析其当前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老子文化的本身特征决定了其需以河南为中心、以道德文化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目前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是以内向为主,传播媒介也主要限于纸质媒体,且几乎没有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在资金、团队建设、产业链构建、内在修养等方面下工夫,加强老子文化的传播力度。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20日,"网络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副校长、中心主任叶美兰教授主持仪式。"网络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841研究所、江苏省知识产权局、金陵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引导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大学文化管理模式更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强调和注意发挥大学精神、价值观等大学文化因素对师生行为的无形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整合作用出发,说明了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文化开发为中心,弘扬民族文化,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山西煤源综合经营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强化“两个认知”、建设“一个阵地”、突出“三个重点”,对中心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再研究再推进再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