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户家庭借贷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logistic模型、tobit模型分别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获得借贷的可能性及贷款额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我国农户家庭借贷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强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家庭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获得的贷款额度并不显著;而弱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家庭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及借款额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分别考察社会网络对不同渠道借贷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在正规渠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弱社会网络关系,非正规渠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强社会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两种经济形态并存的乡土社会,为中国民间金融的产生与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基于血缘、亲缘或者挚友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又成为农村民间金融非常重要的履约机制,因此民间金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以安徽省41个乡镇91个行政村1245家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农户借贷的难易程度和实际借贷行为进行的考察表明:农户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农户越容易借贷,而农户的实际借贷行为也更加方便;农户社会网络强度越大,农户也越容易借贷,但是社会网络强度对农户实际借贷行为的影响程度比网络规模要弱;我们还发现农户的家庭特征对农户的借贷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户借贷是农村金融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划分为出发点,结合江苏省农户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农户获得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贷款的影响因素。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信息条件的制约,发放贷款时看重农户的家庭收入、抵押品价值、担保情况等要素;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获取农户信息上更具有优势,对借贷农户的考察除了家庭收入等资产信息外,农户的社会资本、个人技能等因素也会被考虑。研究表明:影响江苏省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主要因素有农户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农户的抵押情况以及担保情况;影响农户获得非正规金融渠道借款的主要因素有农户的家庭收入、户主技能、户主声望、农户担任乡村干部情况以及农户的担保情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09年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对农户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渠道融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从两种渠道获得借贷均能提高农户收入,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规金融的借贷在西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0.80,分别高出东、中部地区0.21和0.41;非正规金融借贷对中部地区农户增收作用显著,贡献率为1.47,但在东、西部作用不显著。可以判定,农户借贷差异是导致农户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户产生借贷区域差异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区域种植结构差异有关。要提高农户融资绩效,减少借贷差异,进一步缩小农户收入的区域差异,应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对非正规金融适当解禁,引导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适度合作,加大正规金融对中部地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家庭资产结构视角的农户借贷可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农户专项入户调研数据为基础,从家庭资产结构视角考察我国农户借贷的可得性。研究表明:(1)拥有土地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消费型耐用品越多的农户更容易获得借贷;(2)拥有房屋资产对农户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并不大,且农户拥有的金融资产越多反而降低了农户的信贷可获得性;(3)相对于正规借贷渠道,农户土地资产对非正规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6.
农户民间借贷是基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依靠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为前提的金融交易行为。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以社会资本的理论背景以及特性作为铺垫,着重于从静态社会资本和动态社会资本两方面分析了农户民间借贷行为。认为,情感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因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借贷行为上,工具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地缘、业缘为联系的借贷行为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开始由情感性关系向工具性关系转化,使得农村人际关系网络的不稳定性显著增强,农户的民间借贷行为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农户借贷发生频率和借贷规模逐渐扩大,资金来源多样化,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非正规金融.农村信贷供给主体应增加与农户金融需求有效对接的渠道和产品,增加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非正规金融积极引导,加强监管;探索发展新的金融组织,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8.
农户借贷需求的满足是由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共同完成的,在当前农村农户借贷市场上,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这两大供给主体运行机制的分析,试图对农户借贷市场的现状予以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指出: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在农户借贷市场上的作用各有千秋,呈现一定的互补性。二者的共同作用以满足农户借贷需求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借贷决策的重要因素,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家庭充分表达其借贷需求,从而提高有资金需求的家庭借贷行为发生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家庭从正规渠道获得借贷的可能性,降低家庭对非正规借贷渠道的依赖程度。基于以上结论,最后提出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加快创新金融产品以及提供良好的借贷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新疆2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疆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Probit模型及Tobit模型分别估计正规借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借贷用途、是否入股信用社、对银行信贷政策的认知、地区分布是共同影响农户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主要因素;而房屋价值、医疗支出、家庭到金融机构的距离、正规借贷利率则是共同对农户非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户借贷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渠道.通过对陕西、甘肃两省897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农户融资更偏好于非正规渠道,贷款程序的复杂程度、利率高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任水平、家庭文化等是导致农户不选择正规融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年调查数据,运用独立混合截面数据模型分析农户从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和非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对其增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偏好从非正规金融借贷,非正规金融借贷规模是正规途径借贷规模的4.15倍,在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性投资方面发挥着较正规金融更为重要的作用。不到50%的非正规途径借贷农户将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而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农户90%是用于生产投资,且二者的生产性资金投向存在较大差异,非正规金融借贷资金主要投向畜牧业和非农产业,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则主要投向种植业和农机具补贴,资金借贷规模和资金用途是致使非正规金融绩效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提出解禁非正规金融,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加快基于农户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设计,尤其是抵押担保品创新,防范非正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有效拓宽建档立卡农户融资渠道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建档立卡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融资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情支出越多、农户间信任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农户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和亲戚中有政府工作人员对农户选择正规和非正规融资渠道均有显著影响.促进农户社会资本信息传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应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加大建档立卡户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农户非农经营收入以提升其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户借款主要有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种渠道。基于锦州市农村地区养殖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借款路径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养殖业进行投保和加入农村合作组织,更有利于养殖农户获得银行的支持;相反,当银行利率低时,农户则更倾向于选择民间借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西省长安区486户农户问卷调查,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家庭总资产、家庭总收入、借款用途等因素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针对影响农户借贷需求因素的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和成因,为促进陕西省城乡转型区域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完善农村借贷机制为主,联合金融机构做好农户生活性借贷和生产性借贷的区分和指导工作,建立新型信用指数制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切实规范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6.
农户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者和创造者,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承接载体。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借贷需求逐渐呈现出理性化借贷动机、现代化借贷资质、过渡期社会网络的时代特征,并通过信息约束这一核心因素,在资金供给者的信息代理、资金需求者的信息要求、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信息对称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即通过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推动农户社会资本信息显性化和标准化、推进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有机融合,建立符合农户借贷特点、满足农户借贷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2006—2008年“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通过衡量农户的金融意识及其水平,研究金融意识对于农户借贷选择发生的概率和借贷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意识对农户借贷行为存在显著影响,金融意识越高的农户发生借贷的概率越大,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被普遍认为是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户的社会资本形态也正在发生系统性变迁。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及融资渠道的选择,是否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基于广东和江西两个省份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影响着农户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以血缘和宗族关系为代表的结构型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民间借贷,但无助于其获取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以经济组织参与和社会信用为代表的认知型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在银行等正规金融部门的贷款可得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户借贷难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中最为迫切的一个方面。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特点,农业生产会因气候、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信贷投入的较大风险。因此农村商业性的正规金融机构在贷款时,一般要求农户提供各种担保,但由于农户缺乏有效的担保(土地不能作为有效的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经常以控制信贷风险为由,降低弱势农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抑制了农户贷款有效需求。而非正规金融机构是依赖于邻里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信赖,不需要抵押品,满足了农户的信贷需求。据郭沛(2004)估算,2002年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已达到2001.03-2750.31亿元,同时,农民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融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可见,农户借贷更多地还是选择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本文主要是从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并说明了它存在的必要性。非正规金融指的是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此类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对陕西省1091位农户的调研数据,将农户的生产性正规信贷分解为是否获得生产性信贷、是否获得生产性正规信贷和获得的生产性正规信贷金额三个阶段,运用Triple-Hurdle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从正规渠道获得生产性贷款的影响,进而重点考察了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总体社会网络提高了生产性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交易型社会网络增加了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降低正规信贷交易成本能够增加农户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农户在申请正规信贷过程中由于专用性较高、交易频次较低、不确定性较高所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生产性正规信贷的获得概率和信贷金额。因此,增强农户社会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降低正规信贷的交易成本,进而缓解农村地区生产性正规信贷约束,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