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要]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数字艺术就是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产生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下研究艺术及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数字与艺术”为对象,通过收集CNKI(1998-2019)年间“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发文,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学术动态。近年来“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并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快速增长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在“数字与艺术”领域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当代艺术的美国化早就木已成舟。对理解与塑造这个现实,美国当代艺术写作产生了多种回应,如“艺术机制”“艺术界”“艺术终结”“领域的扩展”等,其中,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广为流布。但仔细研读、比对、鉴别,“艺术终结论”并不是此时美国最有价值的观点。同期出现的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萨琳德·克劳斯为旗手的“十月主义者”介入美国当代艺术的策展、对话,长期致力于对前卫艺术的理解,提出“领域的扩展”等观点,界定了当代艺术批评的秩序。通过对“十月主义”批评的分析,在艺术批评与美学发展的新进程中,可以还原被遮蔽的“另类景观”,以改变国内学术界对域外学术思潮长期存在的单一、独断、遵从式的做法,消解“艺术终结”论的遮蔽,为构建自身艺术理论提供参考与铺垫。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处理技术与当代艺术高度结合的操练中 ,已有不少专业化的尝试和实验的作品被视为“成功的案例” ,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与业内人士的认同。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成为这种被认为消解艺术“经典性”的艺术形态的“经典作品” ,对此人们似乎意味到了当代艺术新的“经典”气息。然而 ,如何面对那些在技术与艺术间摇摆不定的失败作品呢 ?特别是更多失败于只有娴熟技术操弄花架子的实验 ,它们在技术与技巧上的哗众取宠和内容的空洞、苍白与浅薄 ,从中暗示出了数码媒体艺术演变的不良取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艺术形态面临着衰退,因此,艺术前途问题颇为困扰;一些当代艺术在与技术的结合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为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疆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证明,艺术与技术是能完美融合的。本文主要以此为例并从独特的体验视角阐述和探讨了开幕式中艺术与技术的碰撞和交融,以期从中汲取具有指导意义的启示。作者指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不但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体验,而且能创造更贴近公众的艺术形式,从而能更好地起到教育、启迪和娱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闪避意义的行为”、“急功近利的媚俗”、“商业运作的介入”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冷静而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代中国艺术所存在的弊端 ,同时指出发展当代艺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7.
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既要“美”,又要实现“功能”,“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设计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只有艺术性,没有技术,艺术品不能实现;但只有技术,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再先进的技术也将没有用武之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的建设与发展:科学也将越来越艺术化,设计将越来越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广州在与市场接轨的实践中,曾一度极大地引起国内其他城市的注目。岭南文化的传统,中原文化的传入,粤港文化的互动,中西文化的融合都使这座城市逐步迈向现代化、都市化。相对于广州传统艺术而言,广州城市与艺术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关系?当代艺术引起了怎样的波澜?文章尝试对此作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方当代艺术是生成性的,而且它在本性上与视觉文化语境处于相互生成之中。这种相互生成,不仅与存在相关联,更发生在艺术文本的语境里。作为一种反审美的文化,当代艺术的生成与大众视觉文化既趋同又反离,并显明为艺术观念的当下发生及其在视觉文化中的沉淀。作为一种事件,当下发生表明了当代艺术的文本及其偶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当代艺术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视觉文化悖论,这也是视觉艺术的当代性与文化的后现代性的突出表征。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其视觉文化悖论主要表征为:艺术日益普及化、通俗化,却越来越难以理喻。同时,艺术看起来既十分“自然”、熟悉,但又显得非常陌生。这种视觉文化悖论是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相互生成的独特体现,同时它也表征了西方当代视觉文化及其存在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10.
研究当前国际上戏剧和影视作品发现,能够被艺术届认可的,其中都包含戏剧与影视的融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已经成为了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戏剧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同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因此二者的“跨界”具有可行性。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京保利2011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专场”与“尤伦斯男爵藏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夜场”拍卖落下帷幕,中国当代艺术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与传统文化艺术几近断层的背景下,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催生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先天的不足和本体性缺失的症候.在艺术市场化和符号化、概念化的趋势中越来越暴露出其精神性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建和民族身份的确立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新认知和借鉴,创造出艺术的内在精神、外在形式与符号之间有机统一的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4.
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当代人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之中;当代艺术是人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智慧的证明。中国美术当代化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正视艺术的世界性问题。进入当代艺术,并非模仿西方,而是艺术的需要。同样,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要在吸收世界各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锤炼本民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创制存在着不同的类别,即主旋律艺术、美的艺术和娱乐性艺术。这些类别的艺术创制存在明显的异同,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三性统一”已成为艺术创制的基本目标和评判标准,但大量艺术作品偏于某一方面也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三种类别艺术创制具有十分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把握上述类别艺术创制的关系,有机地驾驭并促使其实现和谐、平衡与相互激励,有助于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对三种类别艺术创制的评判,应坚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排除芜杂与紊乱。对艺术创制予以科学的评判,应坚持在基本的统一的标准下,实施有差异的标准。这既是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的要求,也是融入差异化管理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学术界与大众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二者的融合既有“工具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有“内容价值”层面的融合。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出发,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成果和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探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契合性,捕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更新意涵,寻找城市公共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创新之道。研究认为,加强宏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艺术化处理二者融合关键问题等策略是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技术实验与人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意蕴深邃,具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性,其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技术实验和探索、艺术形式秩序的特异性、艺术理念的质疑和人性回归等研究,不仅激发了现代艺术的质变,催化了现代艺术流派的诞生,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总览中国当代艺术哲学的现实面貌和未来走向,我以为,中国当代艺术哲学至少面临着六大误区.下面我拟就这六大误区逐一进行描述.一、唯理主义误区它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哲学沉陷得最深的一个最广大的误区.沉陷在这个误区里面的艺术哲学可以被称做“认识论艺术哲学”,或“反映论艺术哲学”,或“摹仿论艺术哲学”,等等.这是因为,在这个误区里,艺术的哲学本质被界定为一种理性认识,一种特殊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风格”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概念,但它在走向成熟和普及的理论的旅途中变得僵化、凝固,与当代艺术实践和后现代艺术理论渐行渐远。美国文艺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晚期风格”概念以艺术家和时代的“晚期”为研究重心,从而为风格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因此,廓清“晚期风格”的概念内涵和实践意义,不仅对阐释萨义德晚期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且对国内外艺术批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