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出版有年,据我所知,没有产生什么轰动和反啊。这当然是极正常自然的事情。用后现代派论者时髦的话说:这是一个消解中心、失掉中心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使某个人的某本书成为中心,那是太不合时宜了。但是,《叙事学》之不能成为中心.在我看来.还可以获得另一些解释。这就是,这本书本身所具有的那些特殊性。略述如次。一、《叙事学》是一本“无用”的书。修齐治平,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这样一种追求,差不多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人的内在本能。《叙事学》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 ,绝非马、恩、列、斯、毛“一脉单传” ,而是东西南北中“多方并进” ,是一个由各种矛盾因素、各种矛盾样式有机建构而成的开放的结构系统 ,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马克思主义”四个理论形态。本文简要论述了这四个理论形态的基本“问题框架”和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三十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文艺理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领袖人物在一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没有广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促进作用,就成了没有群众基础和脱离群众实践的无本之木。缺少少数领袖人物和广大群众的互动关系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美感,我们认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感受和认识,它首先必然要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统一的心理过程;而从认识的完美程度看,它又有完美的(或理想的)美感和非完美的美感之分.这样,对任何一个感觉机体发展正常的主体,我们所考察的便不是有无美感这一问题,而是有怎样的美感的问题.从审美的完美程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提  相似文献   
5.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白居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 ,特别是“风”(讽 )的崩坏 ,其突出表现是采诗制度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 ,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6.
命题缘起“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导言”部分所引述的这句话,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是,作为高校文学理论教师,我们却因这句话而愤难自己,思绪联翩。好一个“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那情形,不也正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吗?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搜寻、跟踪、喧闹、追赶……那是怎样一种紧张、激烈、生动、有趣的智力狩猎漩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在我们的感觉中,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却很少能够充分显出满山“追赶”探索的气息。从质方面看,教师既缺“…  相似文献   
7.
南禅左派,比照着晚明王阳明心学系统“王学左派”提出,也即禅宗史家宗密所谓禅宗三宗中的“泯灭无寄宗”。它不是一个区域性的派别,而是跨区域、跨派别的席卷中、晚唐禅宗各派的时代思潮,其引人注目的典型特征是虚无和颠狂。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自西方近代发生的美学,是谋求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学科;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美学统一,无论在历史还是逻辑层面,均呈现为“思辨性统一”和“实践性统一”两种形态。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种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艺理论失范后将走向理论的方言,走向“战国”.张承志横刀立马,是显示与风车作战的悲壮和滑稽;高校文艺理论教师意欲通过新教材的编写重建失去的“话语”,只是出于虔诚的敬业精神。方言已成为文学理论现状与前景的一种语言学比喻,这从学理方面可以寻找几种可能的解释:1.人们对真理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文艺理论重建新的范式,需要时间。2.维特根斯坦“改变思维风格”告知我们“意义即用法”;新“范式”的重建似乎是不可能的.3.语言最隐秘的内在本性,必然把我们导向理论的方言;任何一种理论形态,一种思想话语,都只是一种视角,一种可能,一种猜想,一种愿望。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读完目前所能看到的沈从文的全部著作后,我不能不感到一种巨大的惊讶、困惑和眩目.我觉得我是达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至真至纯的境界.除了一曲无声的音乐,一出无形的舞蹈,一首无言的诗,我似乎不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出我的全部感觉.沉默也许是最明智的.再完美的语言,也会产生最恼人的遮蔽.但是我问你,一在更多的场合下,除了语言的小舟,我们彼此分离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汇合到默契和领悟的彼岸呢?短期的沉默和迟疑过后,我毅然提起了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