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初关于盐井的记载 ,始于蜀守李冰“识齐水脉 ,穿广都盐井、诸陂池”(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卓筒井” ,又名筒井 ,是宋代以来重要的井盐开采方式。但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筒井”、“卓筒井”等词条 ,《辞海》中虽收入“筒井”一条 ,但仅简单地释其为形似圆筒、汲取浅层地下水的井。对其作为盐井的命名及功用 ,则未作任何说明。卓筒井始自北宋仁宗时期。宋文同《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曰 :“盖自庆历以来 ,始因土人凿地植竹 ,为之卓筒井。”“卓”为高、深义 ,“筒”表明其形状如圆筒 ,因此 ,“卓筒井”即…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民国时期,四川自贡井盐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出山约”、“上、中、下节约”等特殊契约形式,导致这种契约形式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环境、盐井开采技术以及市场竞争是导致这些契约关系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契约形式的出现对当时自贡地区盐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投资者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保证了井盐开采所需资金来源,分散了投资风险,优化了盐井生产组织形式,提升了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能形成独特的生产模式,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味觉的盛宴 自贡盐帮菜》是国内对自贡盐帮菜进行系统研究的首部学术著作,由四川理工学院教师、盐文化研究专家吴晓东、曾凡英、康瑶所著,于2009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该书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名师访问等多种形式,对“自贡盐帮菜”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展示,深刻地揭示了盐与人类文明、盐与城市兴衰、盐与自贡盐帮菜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李冰的名字,是和中外闻名的都江堰联系在一起的。他担任蜀郡守以后,曾做了大量造福人民的事,被群众奉为“川主”历千百年。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伟大人物。 可是,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生平记载得过于简略,就连他究竟是什么时候任蜀郡守的,也缺乏翔实的记录。早期文献只有这么两条:一是汉应劭《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一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之久,在他七十五岁死的那年,儿子孝文王继位。可是孝文王即位后很快就死了,终年五十三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孝文王不可能任命李冰。  相似文献   

5.
八九百年以前,当那些带着崭新技术和交换关系的民间卓筒井,初次加入四川盐井群行列之际,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影响所及,甚至逸出经济领域,多次成为朝廷和地方上争议的重要问题。围绕这种筒井的论辩,屡息屡起;填闭和反填闭筒井的斗争,绵延不绝。这些论辩和斗争,不妨称之为“筒井风波”。其实质,则是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在内的筒井商盐,与旧井官盐竞争的一种反映。拙文《宋代四川盐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曾指出,庆历、皇祐间创始的筒井作坊,不仅以小型井腔和活塞汲卤机械工艺等为技术特征;而且,以崭新的经营方式——二、三十至四、五十名“工  相似文献   

6.
川盐济楚与四川盐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川盐经营打破封建束缚,“连樯东下”,入楚行销,并迅速夺取了两湖淮商世袭引界的广阔市场,清政府垄断食盐运销的榷盐制的堤防因而被冲垮。川盐济楚促进了四川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加剧了场区竞争、井灶分化,盐业大工场主迅速出现,盐业资本迅速高度集中,自贡盐都初步奠立,从而,开始了四川盐业生产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出版发行由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孙建三、黄健、程龙刚等编撰的专辑《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2005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自贡首发,以庆祝自贡建市66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该属书以著名电影摄影艺术家、中国电影摄影教学和科考摄影创始人孙明经先生于1938年与助手范厚勤,携带16毫米柯达特种摄影机和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从重庆跋涉  相似文献   

8.
自贡有千年盐都之称,其采盐、制盐历史悠久,自贡也因盐而享誉海内外,自贡因盐设市、因盐立市、因盐兴市,自贡盐工们在自贡这块土地上生产劳作过程中而产生的“盐工号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它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号子,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且号子的音乐结构类型多样。根据分工的不同,“盐工号子”具体的分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内容幽默朴实,语言诙谐风趣,旋律健康清新,是发自劳动者内心的歌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研究自贡“盐工号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了解千年盐都的文化历史、民俗民风,唤醒自贡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地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自贡素以井盐历史久远而扬名中外,其凿井采盐的历史可以上溯自东汉章帝时期,拥有"千年盐都"的美誉。自贡因井盐而生,属于典型的"先矿后城"式的资源型城市。盐就是自贡的灵魂和命脉,对自贡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对盐业古建筑的概念作出定义,并就四川自贡地区盐业古建筑的类型及景观研究现状和景观设计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基本的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距之。”对待这一史料,有的文章怀疑蜀不可能越过巴而到达楚境,径将此蜀理解为巴。另有文章认为此蜀当为巴或巴蜀联军。此事究应如何理解,值得深入讨论。一、关于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为了探究伐楚兹方的蜀究为何属的问题,我们先注意一下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公元前四世纪末,秦举巴蜀,在四川地  相似文献   

11.
从最近召开的“纪念李冰兴建都江堰2250周年国际文化节”筹备工作会议上获悉,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4年——李冰修建都江堰2250周年之际举办国际文化节和国际学术讨论会。届时,四川人民将与来自五大洲和全国各地的朋友共同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缅怀李冰等先贤修建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子孙万代的历史功绩,展示四川人民勇于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让世界了解四川,认识四川,招商引资,以推动四川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析杜甫《盐井》诗中的井盐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阴山学刊》2004,17(4):93-96
杜甫《盐井》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唐代井盐价格从盐生产难度大、肃宗至德年间物价腾涨等方面考虑,是可信的。杜甫一些关乎时政时事的诗作中所用数字多与史实相符的现象也可视为旁证。  相似文献   

13.
灌县离堆,是都江堰堰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载离堆最早的是《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从此,人们就以“离堆”或“成都二江”来泛指都江堰。班固《汉书·沟洫志》基本照抄此段,只在蜀守冰前加一“李”字,说明冰李姓。东汉时,由于一九七四年在都江堰外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象题字而知当时称都江堰为“都水堰”,从而证明李冰所凿离堆确为灌县离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但当时人们对“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的“沫水”产生了怀疑。人们都知道沫水是指大渡  相似文献   

14.
巴和蜀都在商周时期就已建邦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战国初期,巴占川东,蜀据川西,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但两国间敌侔争战,成为世仇。①秦惠文王时,秦国趁巴、蜀间战事又起,以援巴为借口,出兵灭掉了巴蜀。从此,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四川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巴蜀地区位于楚国上游,秦有巴蜀以后,使楚西北两面受敌。所谓秦“得其地足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开发天然气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天然气最早,开发、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早于三千多年前,就有关于天然气的文字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古籍《易经》就记录了湖泊、池沼水面上冒出天然气起火的现象,即所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对于中国是发现和使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国内外学者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就我国最初开发天然气的确切年代来说,则又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为战国秦代开发论。一九六○年八、九月份《科学大众》发表的《煤气史话》提到“中国是利用煤气最早的国家,公元前200年秦孝文王时期,蜀守李冰在四川凿井制盐”。接着介绍《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人们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一九七八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和天然气》一书说:“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钻凿油井和气井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和常璩的《华阳国志》都记载了我国四川地区,从两  相似文献   

16.
背景资料 李冰陵园在什邡洛水镇章山.距什邡20公里,距洛水镇2公里.是一处古朴凝重.含秦汉风格的建筑群。2200多年前.秦代蜀邵郡守李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二江于成都之中”.建成恩泽万世.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导洛通山.洛水出瀑口,别江.郫.会新都在渡”一疏通洛水.打开洪水堵塞的瀑口.在高景关下设平梁.分流入朱.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24日至25日,“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在四川自贡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理工学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盐业史研究》杂志社、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人民政府协办。来自中国盐业协会,四川盐业总公司,重庆盐业(集团)公司,河南省盐务管理局,江苏泰州、东台、大丰等盐务管理局,江苏盐城市博物馆、山西省社科院、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相似文献   

18.
四川自贡是我国著名的井盐产地.明代中叶,这里从一眼“非人力錾凿所成”、“井水自然流出”的“自流井”开始,迅速出现一批井群,形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的产盐区.迨至明末清初,因长达数十年的战乱,这个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工业性开采的“自流井气水田”惨遭破坏,富饶的井盐产地沦为战乱的“重灾区”.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势力进入四川,即着手清理整饬井盐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平定四川后,随着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以井盐业为主体的四川经济得到振兴.“自流井”也得以恢复并逐步发展为我国著名的盐都,并成为我国历史上开发中西部的成功典型.清初对“自流井”盐业的开发是清朝政府开发、振兴边疆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这一段历史,剖析清朝政府开发边疆的政策,对于今天开发和发展我国中西部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20.
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徐南洲四川古称巴蜀,又简称为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蜀人、巴人以及许多氏族部落在此生息繁衍,先后建立了蜀国和巴国,创造出璀璨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于探讨古代的蜀人因何而得名,即主要从《山海经》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