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湄公河这个名称是从英文MekongRiver一名音译过来的,而英文Mekong这个名称又是从傣泰语民族对这条河流的称呼MaeNamKhong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如果按照傣泰语的发音来音译的话,MaeNamKhong应该译为“湄南公”。在傣泰语言中,“湄南”是河的意思,而“公(”Khong)这个词,则是从Krom或Khom这个词演变而来的。Krom或Khom是泰国的泰族和其他一些傣泰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泛称。因此,“湄南公”是湄公河的名称的含义,就是“孟高棉语民族的河”。作者认为,傣泰语民族把流经他们土地的这条河流叫做“孟高棉语民族的河”的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反映了一段湄公河流域民族变迁的历史,即孟高棉语民族是该流域的土著居民,至少是比傣泰民族要早的当地居民,而傣泰民族则是后来才迁到该河流域的民族。虽然孟高棉语民族和傣泰语民族在该流域的分布空间已发生了根本的置换,但湄公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反映这种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湖南持续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是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重大课题,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是“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根本之策。在深入探讨“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的要素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对“一江一湖四水”治理现状进行总体评估,提出了湖南持续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近江商人近江是现在日本滋贺县的旧名,近江商人是在江户时代(1615~1865)被近江以外的其他地方的人所称呼的名称,由于近江商人是与日本全国各地的商人相比,有着其不同的、特别的特性的商人,故得此名称。换句话说,所谓近江商人并不是单纯的“近江的商人”的意思。在江户时代,近江有许多商人,但不能都称此名,能被称为“近江商人”的,其特点是近江出身,家与家属都留在出身地,在其他地方开店铺,并赴该店营业的男人。这些男人们一年或二年回乡一次,一次住上一个多月。店里的男人们交替回出身地。近江商人的店铺遍布全国,却以关东地区居多,留在出身地的家属称为“关东后家”。所谓后  相似文献   

4.
《贵州方志》总49期载有《尹珍籍贯问题》一文,文中称。“(敝邑)县在六冲河流域,不在遵义播州,(敝邑)县在遵义播州之说,纯属臆测”等语。 按(敝邑)县在遵义之说,有《方舆纪要》、《说文·段注》、《遵义府志》、《华阳国志·刘注》等。《尹珍籍贯问题》的作者,指责诸家所说,“纯属臆测”,但自己又拿不出充分的理论根据,要别人凭空信服,实在很难。 《华阳国志·刘注》称:“延江即乌江,有南北二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水经·延江水》载: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可见古代以发源于今镇雄界的六冲河为乌江正源。 既然六冲河是乌江的正源,那末六冲河就不是(敝邑)水,六冲河既不是(敝邑)水,那末(敝邑)县又怎可能在六冲河流域呢?  相似文献   

5.
瑞丽江是云南省西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傣族称为南卯江,意即雾蒙蒙的河。它发源于腾冲县境内的高黎贡山,流向缅甸东部,在伊尼瓦汇入伊洛瓦底江,最后进入南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6.
乌伦古河     
乌伦古河是蒙古语,意思是“斑白的河湾”,这是一条自东向西流的较大河流,发源于阿尔泰山东段,主要支流有四条:大青格里河,小青格里河,发源于青河县北部的查干河以及发源于蒙古国阿红土达坂附近。  相似文献   

7.
“江”“河”是两个常见的形声字,随着词义的发展和汉字的变形简化,声符“工”与“可”的表意性被忽略了,很多人认为其只起表音作用。实际上“江”“河”两词所表意义即源于其声符“工”与“可”,其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坝上牧业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坝上(张北高原俗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陲,大马群山、苏克斜鲁山(二山为阴山余脉,清时俗名大坝)一线北侧,包括今河北省尚义、康保、张北、沽源四县和崇礼、丰宁、围场县各一部分,内蒙古商都、多伦、太仆寺、正兰四县旗,以及辽宁省克什克腾旗的一部分。民国时称“坝上六县”,大体即上述地域。坝上世称“天然效场”,历史时期牧业状况如何,目前地方史研究界述及尚少。本文试图就此塞漏补阙,敬祈专家教正。 优越的畜牧自然条件 古代,大凡优良牧场一般有三个自然条件,即水肥、草美、少酷热。由于后者,蚊蝇不宜孳生,疫气不宜流行,牲畜得以健壮成长。《金史·兵志·马政》记载,讧金时就把“美草、无蚊蚋”做为国家牧地的标准。坝上水源主要有河流、湖泊(诺尔)、水泉及雨雪。水泉,大多分布在坝上南缘一线;受地形影响,泉水汇集各处冰融雪水或雨水北流成河。这些河水除闪电河、沽河、哈尔哈河流出境外,其余都汇入低洼  相似文献   

9.
灌县离堆,是都江堰堰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载离堆最早的是《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从此,人们就以“离堆”或“成都二江”来泛指都江堰。班固《汉书·沟洫志》基本照抄此段,只在蜀守冰前加一“李”字,说明冰李姓。东汉时,由于一九七四年在都江堰外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象题字而知当时称都江堰为“都水堰”,从而证明李冰所凿离堆确为灌县离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但当时人们对“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的“沫水”产生了怀疑。人们都知道沫水是指大渡  相似文献   

10.
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和硕特部是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也是青海蒙古族的主体,关于它的来源与名称源由,是至今尚未弄清的一项难题。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解释。俄国史学家帕拉斯说,和硕特人由于在一场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得其名,并补注说,只有“一种独特的变成词源的倾向”才能使他们从河州城的名称中得出这一名称。帕拉斯可能猜测,和硕特是从甘肃河州一带迁去的,解释“和硕特”词意时一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与楚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楚辞》的上源是复杂、多元的。《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楚辞学的研究规律是:每一种学术派别、研究方法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相联系。任何摆脱时代制约的努力,往往正是时代思潮的反映。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楚简、秦简、汉简、楚帛书帛画、楚国青铜器及铭文的大量发现,这种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的方法很快被楚辞学界所接受和运用,沿袭多年的文献考据之法、义理评论之学,升华为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印证,传统考据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文字、文献、礼制、民俗、民族、考古、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刘克明 《云梦学刊》2010,31(5):43-48
楚辞中有关图学的内容颇丰,诸如中国古代制图工具:规、矩、镬、绳、墨以及画法的描述,是楚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从科技史的角度来考察楚辞中有关图学的记载,是楚辞研究的一项新的课题,楚辞中有关图学的内容极具中国乃至世界图学发展史研究的价值。楚辞对于了解秦汉之际中国图学的成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琼 《云梦学刊》2008,29(2):60-62
"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各城邦因各种原因广泛开展了殖民运动,希腊人的殖民地遍及地中海、黑海沿岸。殖民运动对古希腊国际公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对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萌芽与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修死于帝位之争,而非曹操的屈才.《三国演义》发挥了《世浯》中杨修恃才逞能的一面,而略去帝位之争不提,是为了塑造奸雄曹操的性格特征,与史实并不符合.  相似文献   

16.
张鹤 《云梦学刊》2004,25(6):10-12
以韦庄为例,将诗学原典《楚辞》与唐诗比较,探讨诗歌的源流关系。韦庄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表示出深深的凭吊与怀念。韦庄诗歌的创作心态、意象塑造等与《楚辞》都有着渊源关系,也有一定的发展。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发展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楚辞研究著作总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1,22(6):13-18
周建忠辑录二十世纪中国楚辞研究著作总目。  相似文献   

18.
纪望书 《云梦学刊》2013,34(2):61-63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阴阳合一奠定了故宫天人合一的总体设计理念,保和太合规制着故宫崇尚中和的基本设计思路,八卦五行铸就了故宫独异其趣的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9.
龙清香 《云梦学刊》2012,33(4):60-63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则,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20.
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宏霞 《云梦学刊》2004,25(1):99-101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分析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前提,提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并从三大板块模式设计课程体系,有助于高等旅游管理专业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