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立和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在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进中,从殷商到清末,森林文化又经历了三个千年之变局,即:一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三是登上了主导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等的碰撞与融合。三个千年变局的实质是由变而合,由合而大,最终统合为大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  相似文献   

4.
尤李 《南都学坛》2012,32(4):27-31
唐代河北北部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界处,是各族群频繁交流之地和东北边防重镇。这一地区的居民成分相当复杂,胡汉混居,战争频繁,沾染胡化之风。位于这一区域的幽州镇在东北族群与中原王朝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契丹和奚常常通过幽州镇跟唐中央政府打交道。"情报战"也是两蕃和幽州镇之间特殊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化是指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游牧文化。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农耕文化。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原文化无疑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处于低位的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刷新文化面貌,不断为中华文明开辟道路,不断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均衡,亦不断扩大中华国家的疆域。  相似文献   

7.
一条农牧分界线绵延于中国西北地区,由这里将中国分隔成两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农耕经济区与游牧经济区。这里也就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接触与碰撞的交汇点,从而使西北地区对历代中原王朝具有非常重要的边防与国家安全的意义。从周朝开始,历秦、汉、隋、唐,各中原王朝为保障自身安全,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遂使这里成为汉唐都畿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安全屏障。可以说,西北繁荣与否关乎天下,而西北安危亦于天下安危有莫大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处于蒙古高原与中原的结合部,亦即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错地带,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随着移民大量涌入,热河地区的民族分布结构呈现出满、蒙、汉、回等族杂居共处的局面,导源于其地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中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创造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模式——平城模式。这种造像模式对北魏其它地区及后代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度文化最早源自于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和文化联在一起形成制度文化的时候,制度原有的特征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借鉴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以至于大学制度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的品位意义重大。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制度体系的导向性、激励约束力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纵观人类五千年有文化的历史,每当五大门类文化成果——科学、民主、人道主义、法制和教育可以协同作用时文化就兴旺,反之就衰落。  相似文献   

13.
“亲和力”本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笔者借用这个词来说明中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的关系 ,进而分析中国民族团结的内蕴之所在。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结合亲和力的作用 ,是中国民族团结的原因之四。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趋势。文化交流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不但可以快速交流,还可以轻易地克服诸如政治、经济、宗教和地域等障碍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而文化内容的去严肃性、通俗化、时尚性又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交流。全球化文化传播和交流无疑伴随着无尽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当然也隐藏着阴谋、掠夺、强权和垄断等有害因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商业化,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商业化潮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危害,以及人类文化交流所面临的困境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发挥着导向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前者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后者主要是维护职工权益.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为此,要加强企业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活态文化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发掘这些资源,研究并建立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具有深远意义,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贺麟先生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对贺麟的治学方法及其理论特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概念,其核心是“扬弃”,即始终是在学习借鉴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古代的中国先进文化,深受外国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近代的中国先进文化,借鉴了西方的人文科技思想;现代的中国先进文化,从对世界“科学”“民主”新思想新思潮的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一向注重向外来文化学习。日本文化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外来文化的发现、接蚋、融合的演变机制,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为这种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和”精神始终是日本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内核。学习型文化特征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既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