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侵害问题不容忽视.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江西省10县下辖90村的2193名儿童进行分析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变量,探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侵害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针对儿童遭受侵害和儿童遭受多重侵害建立与来自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维侵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一致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差异消失.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保护儿童免受侵害的有效保护因素,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等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时间管理倾向、社会支持等方面。在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策略:优化个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能力;减少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天等县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在全县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湘西地区406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认为留守儿童在逆境中的适应情况因其内部心理弹性、外部保护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中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应在积极儿童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相结合的具有民族区域性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采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农村留守儿童教师支持量表, 对659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23名为留守儿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并没有因性别而产生显著差 异,但会因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看护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产生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师支持和学校适应总体及各维度之间 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且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说明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出通 过加强教师情绪性和工具性支持,营造班级和谐氛围,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Aitken拖延问卷(中学生版)对321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能显著预测学业拖延;主观幸福感在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稀疏与单一的表现,应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内涵,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多角度的社会支持,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马特·G.M.范德普尔的提名法并结合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合理的社会支持网测量量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支持网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亲属和邻居是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提供者。而且亲属主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情感支持和金钱支持,邻居主要为她们提供物品支持、生产支持和社交支持。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强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98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个别维度得分和检出率偏高;社会支持状况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而且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贵州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更高达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留守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论述苗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困境,渗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报纸媒体,特别是党报,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等方面,对《贵州日报》近三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6.
贵州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是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的一个缩影。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并非简单地属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的范畴,它应属于民族经济范畴。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路径不仅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族旅游业,还要积极发展新型工业,走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对苏北某县的养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己的经济供养支持力已经超过家庭的供养支持力,家庭供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自给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供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起来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无奈。政府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形成"养老金+劳动所得+家庭供养"多元均衡的养老格局。  相似文献   

18.
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乏力,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掣肘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其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际,提出坚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服务形式,重视非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支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制度创新,增强金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资金供求关系;规范和保护民间借贷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广东54个农村社区中有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农村父母的问卷调查,探讨来自子女的高等教育回报和农村父母的养老意愿。研究发现,农村子女大学毕业后在经济和精神慰藉方面能给予农村父母不同层次的回报,但是,毕业年限不长的子女因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对农村父母的经济回报。研究也发现,农村父母表现出有随子女到城市养老的较强意愿。因此,应逐步建构以家庭为单位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福利政策,重视农村大学生工作后的“在职贫穷”问题,从远距离照料和异地养老两个方面关注农村父母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