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独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一以贯之地汲取诸如罗素等英美经验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思想,酿成了他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王小波的“独创”性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民主、自由观念。对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的缺失亦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2.
罗曼·英伽登是波兰文版《纯粹理性批判》的译者,基于这一翻译经历以及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他围绕翻译实践中常见的忠实之难,提出“双层”忠实翻译观。区别于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英伽登在语义忠实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着重强调了语音忠实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对各类“语言—发音”造体,如“节奏质”“乐调”等典型语音形象质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分析,视其为影响文学作品“复调和谐”的重要审美相关质,在此基础上探讨语音层在文学作品语言转换中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本体论以及语言学思想在其翻译观中得到了更为具体、清晰的展现,英伽登的语音翻译思想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文学和翻译之间的跨学科沟通提供可供参考的“交叉策略”。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致敏·考茨基》)在这里,他揭示了文学作品创造典型人物的一条根本规律,即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人物的共性是通过活生生的“这一个”来反映出来的。作家创造人物形象,往往是先选取一个性格特征比较突出的真人作为“模特儿”,然后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出关>的关》)。通讯不是文学作品,它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在人物描写上没有文学作品那样“自由”,但也必须写出“这一个”来。因为只有写出“这一个”,才能使通讯入耳入目入脑入心,通过“这一个”活生生的事迹来感染读者和听众,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或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译作从文字表现力和影响力来说,都不及他的其它文学作品,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他的一个翻译观——“宁信而不顺”作进一步思考。论述“宁信而不顺”的产生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从思维模式角度分析鲁迅提出这种翻译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是受到广泛评论的文学作品之一,文章仅从其第二章入手,解析他利用“时间”的叙事方法来刻画出一个极度扭曲的灵魂,以及他以“时钟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不对等关系剖析主人公昆丁所表现出来的时间错位所带来的深刻隐喻。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一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一是指标准语,即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本文“文学语言”专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着重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借助特殊的语言手段取得预期的效果。词汇变异在文学语言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二、衡量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范围之内,但语言形式本身就是作品效果的一个因素。文学作品语言研究,应该就这些问题作深入地探讨。文学评论工作者,如果能自觉地运用有关语言学的知识进行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他的研究将会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一把文学的审美阅读过程看做一个使文学本文“具体化”的过程,这是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接受问题的重要观点.“具体化”概念又是和他对于文学作品本体结构的看法密切联系的。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一种语言构成物”,它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图式化结构”,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空白”或“未定点”。在阅读活动中,读者通过积极地想象和理解,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把作品中的未定点加以确定化,把作品中的各种潜在因素加以现实化,从而使作品的表现对象(人、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9.
“官逼民反”是《水浒传》作品主题之一,而林冲则是“官逼民反”的一个典型。文章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对林冲从出场到逼上梁山这一过程中的话语进行分析,表明林冲的话语生动地反映了他“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以及“官逼民反”的主题,从而以实例说明语用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解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构筑文学本文的媒介和工具是语言,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已经不是普通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而是具有着非凡的“陌生化的美”、“蕴藉化的美”和“形象化的美”的语言。这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生成为一个完满的诗意空间,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相似文献   

13.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文学思想尚未独立,但已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依附于社会思潮的文学思想,逐步发展了起来。作为西汉后期的一名博学大儒,刘向亦在继承前代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于其著述中体现了明确的文学思想,对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还提倡“文学有别于经学”以及妇女文学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米芾文学作品在宋代、尤其是在北宋文坛上有较高地位,经苏轼等人的评赞和推介,在其同代人中影响更大。米芾旧有《山林集》一百卷,遭宋金战乱销毁,其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下降。南宋岳珂等人开始辑佚重编米芾文集。明清人较为重视其人及文学作品,不少选本收有米芾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的地位影响在当代仍未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南朝刘宋时范晔既是史学家,也是文学美学家。于《后汉书》,首辟《文苑传》,成正史文人传记之先导。善在文史合议中发论,于前人史著,不惟评其史学价值,而且论其文学水准。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是其文学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中古文学美学史的经典文献。首言文意为主,首分文笔界限,首以文学审美之法撰写史之传论赞词。发论与撰述珠联璧合,史思与文情桴鼓相应。范晔于中国史学-美学实有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诗言志、以文记事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竹枝词则聚合两者功能,广为传承。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完美地结合了诗的"志"和文的"事"功能,作为一名西域文明的热爱者和研究者,他以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西域的史地风貌和民俗风情,从历史认同感、空间一体感,以及对西域民情风俗的认同感三方面来表达他对西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十分重视作家的创作动机 ,注重研究作家的兴趣和创作欲望。他既重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也特别强调作家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创造和独特感悟。同时 ,他还认真指出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提倡诗味说 ,推崇凝炼概括、内涵丰富、言简意深的诗歌。缘于此 ,杨万里大力称道晚唐诗。认真研究杨万里的创作论 ,对深入研究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对全面研究宋代文学批评史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