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香港词语在内地传播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港和内地词语三方面差异:义同形异、形同义异和语素颠倒;探讨了香港与内地词语融合的几种形式。香港与内地新词语的差异和互动研究有利于香港和内地的语言文化交流,也可为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和桥梁,内地是香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地和后盾。两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对促进两地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洗刷了中国人民蒙受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是我们朝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一大步。促进香港平稳过渡,维护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不仅有利于香港的自身发展和内地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稳定繁荣还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香港从 80年代中期起一直保持着内地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港商对祖国内地的投资也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 40 %以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经贸投资关系在 90年代以后发展十分迅速。两岸三地之间经贸投资关系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各自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祖国大陆入世对香港和台湾经济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 ,也会带来一定的机遇。两岸三地应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 ,强化相互之间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以应对三方尤其是香港和台湾在WTO背景下所面临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4.
香港高等教育具有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重视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国际化、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强调学生的科学发展、强调内部质素保证机制的建立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内地地方高校教学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香港与内地对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政府支持方面,香港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而内地是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在社区支持方面,香港是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为主,而内地是以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为主.在群体支持方面,香港残障群体既依赖初级社会群体的支持,又依赖次级社会群体的支持,而内地残障群体主要依赖初级社会群体的支持.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的差别给内地残障事业和残障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多种因素背景下,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力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上的优势部门,如文化产业、经贸投资的比例等在内地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或止步不前,同时内地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香港在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等深层次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区都对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作了入罪处理.但是两地关于此类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以及刑罚的规定都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内地与香港特区各方面交往日益频繁,辨析区际刑法的冲突以及寻求协调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比较中取长补短也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是当今世界关于破产原因的两钟立法模式。香港破产法实行列举主义 ,台湾、内地破产法实行概括主义。与港台相比 ,内地存在破产原因多元化的缺陷。因此 ,笔者提出了完善内地破产原因的立法建议并深入论述了“不能清偿”与“停止支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是当今世界关于破产原因的两钟立法模式.香港破产法实行列举主义,台湾、内地破产法实行概括主义.与港台相比,内地存在破产原因多元化的缺陷.因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内地破产原因的立法建议并深入论述了"不能清偿"与"停止支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发展观是不断转变的,概括起来历史上形成了十种发展观:从生产要素的增长到经济结构的完善,再到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从大量耗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从短期的追求发展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以物本为中心的发展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社会的综合发展。许多国家在综合甄选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当前新发展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模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表现上看是环状的发展过程,从动力上看是绿色驱动,从途径上看是增殖发展,从目标上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空间渗透性和非均匀特征,发展方向非线性并呈螺旋式上升,导向是价值增殖的过程且最终解决的是人地协调问题,技术是可传承和跃迁的且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但政策工具的选择会改变其发展路径。绿色发展具有状态、速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特性,在状态上要求可持续发展,在速度上要求生态循环,在效率上要求低碳高效。中国现阶段绿色发展不仅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结构性固化趋势。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设立等政策工具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未来中国绿色发展还是应该从效率提高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妇女:走出重围--结合案例谈中国农村妇女发展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贫困是当前农村妇女不平等社会地位的根源。如何看待贫困与妇女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传统的农村发展政策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效率,而忽略了妇女信贷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妇女发展理论作为对传统发展理论和政策的修正,包括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享性”。共享是对“均享”与“私享”的超越。对共享发展之根本特征“共享性”的理解,需要从普惠性和公平性两个方面入手。普惠性是就共享的主体而言的,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公平性是就共享的客体而言的,不仅表现为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而且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机会的均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而且为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管是在物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从社会发展的运行层面上系统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从人类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性质和发展阶段,强调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理论的实践性和内容的创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理论思维脉络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历史走向 ,考察了区域发展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 ,概述了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中心地发展理论 ,区域产业关连发展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以及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系统地揭示了区域发展理论的思维脉络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对新世纪人类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西部开发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这就客观要求必须重新审视西部开发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战略目标,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发展问题,明确西部开发不是新一轮的区域开发、资源开发、项目开发,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带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关注长远、关注未来、关注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战略。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一个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概念。从宏观层面上说,发展是指国家或社会由落后向先进、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发达向发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进步过程。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大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是发展内涵的马克思主义重点论定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历史论证和人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应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来理解,它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每个人在体力和脑力的潜能方面的充分发展、每个人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健康发展、每个人在生存条件和活动范围方面的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普遍发展等。从人学角度来看,共产主义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形态和片面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论跨越式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我国的当前现实中,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性,那么如何保证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呢?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