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小区的景观配置及绿化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宅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区景观设计的细节往往是小区景观的配套设计与绿化成功的关键。住宅小区景观的配套设计与绿化是自然与人的完美协调与交融,是人的精神通过加工寄托于景物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生态美学批评试图以"绿色"语言观分析文本内的自然世界。基于这一理论视野,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新的读解:其景观布设多是取法自然,力求与人文景观的建造相匹配;同时,大观园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以合肥市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思考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与生态资源、城市与人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应多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生态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城市景观建设以人为本,探索如何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4.
泰山观日出     
王蕾 《中华魂》2013,(4):43-45
泰山的日出是出名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山既是五岳之尊,日出自然也以壮美闻名。古往今来,人们在四季轮转中登山观日,名篇佳句众多,令人心向往之。因此,元旦去泰山留宿观日出,既是一时乘兴,也算夙愿得偿。  相似文献   

5.
以秦皇岛市新开河河岸治理为例,对亲自然的滨水景观进行了研究,强调人对水环境和景观的参与性,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分析和论证了亲自然滨水景观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指出亲自然滨水景观应坚持注重小尺度的连续性、减少水质破坏点和面、强化亲水氛围的舒适度、预知特殊事件的影响力、营造具有美感的整体构图等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即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态美景。为使主要审美群体——旅游者能更好地鉴赏和识别景观生态美,本文分析了生态美内涵、生态与美感关联度、景观生态美内涵,得出景观生态美识别因子为适应、健康和创造,以期能协助旅游者更好地欣赏生态美景,同时也启发景观规划实践者,营造出更优质的生态美景观。  相似文献   

7.
有创意的选址,充分发挥场址特征,是办好世博会的保证。2005日本爱知世博园根据“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选址于森林地区,展现人与自然森林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海世博园选址于黄浦江畔,关注黄浦江是上海世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规划以展现黄浦江潮汐河特征为理念,让游人在世博园感受每天水位和水流方向的潮汐变化,通过真实感受和放大感受两条途径,营造人与自然互动的、引人瞩目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景观符号学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典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其与景观学的关联性,同时运用传统景观的意境理论,构建出景观符号学理论体系框架。然后以景观符号传达作为议题,论证了景观符号的物象层、情象层和意象层三种表达方式,并指出对景观符号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的受自然决定性是第一位的,人的对自然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文化就是自然决定于人的结果的历史积淀,是人的和谐化,只有人将其存在定位于受自然第一位制约之下,人的文化才是和谐的文化,人的存在才是和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与社会意识形态规定着时代的自然审美观,自然审美观制约着以自然美为素材的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创造。中国艺术家把审美眼光集中地投向自然,在自然美欣赏中,总是把人摆进去,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感状态出发,寄情于景,移德于物,然后在物我交融中见出人的品德、情感来,这绝不仅仅是移情于自然,更是一种精神感应。  相似文献   

11.
景观象征意义设计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文化关系,景观意义的探索与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自然,表达人类思想最基本的活动之一,通过对象征的意义和不同语境中符号的解读,可深入了解当代城市景观象征意义设计与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景观设计中所必不可少的最具魅力的景观元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滨水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对水的了解与应用也日益增多。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休闲观光园水体景观项目设计为实例,以艺术家感性的角度对水的思考,从水与人的关系、水的性情特征展开描述,对不同环境特征下水的景观语境表现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视觉景观评估有助于考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将视觉景观评估纳入一个更加宽广的城市化景观的语境中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规划。美国林务局视觉管理系统、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的视觉评估方法以及威尔士乡村委员会评估公众景观感知的“土地图”方法等能够为景观评估提供详细的原理和观念,对三者的综合有助于我们构建景观评估的理论框架。这种扩展性的规划过程框架旨在将视觉景观评估合并进来,使之作为评估一个区域自然与人建/文化维度的基本成分,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中的视觉景观评估需要包括公众的景观感知,考虑公众如何感受某些景观特征和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确切地说,是指在内力(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和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各种形体和现象的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有宛如古城堡的风沙地貌景观;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美,多彩多姿,神秘奇特,令人向往,催人奋发,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以中西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特征而言,西方文化和认识论属于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国文化和认识论则属于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不同,和中西方人与世界的不同关系紧密相关且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中西方人们对待世界的不同文化——认知态度。这种不同态度表现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即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认识活动背景下,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世界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西方,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二分和对立,因而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景观设计及景观生态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外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实践。以中国沈阳2006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的环保园为例,展示出我国现阶段对景观生态设计的探索。通过对其分析,说明景观生态设计是一种使观者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景观生态设计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将会对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泰山,以其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成为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文人墨客的接踵游历,成就了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文化史的局部宿影”来科学地概括泰山的历史影响。1987年12月,泰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泰山时曾指出:“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把人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死 的”。这句话可谓颠扑不破,放之四 海而皆准。不管你是总统阁下,也不 管你是富翁大款,更不管你是平民 百姓抑或是乞丐。谁也不可能万寿 无疆,永远健康,死是所有人最后的 归宿。 由此,我想到了克劳迪安内斯 说过的一句名言:“死使一切平等”。 这句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古今中外, 又有谁能够长生不老呢?当然,这里 指的是人的自然生命。但进一步深 究,死者的价值、死的意义,又往往 截然不同。我国有句谚语说得好: “人们爱戴的人永不死亡”。反过来  相似文献   

20.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典景观设计讲究师法自然,立"象"求意、以"意"传情,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实现人文思想传递,达到园地制宜、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意境.在阐述景观意象涵义、景观类型及特点基础上,文章对环巢湖地区的地形、水体、建筑、生物、民俗等景观意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解构,从多维空间的景观意象体验、地域特色的景观意象运用等视角,提出了环巢湖地区景观意象设计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巢湖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