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实属唯心主义。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其“存在”在哲学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分析和评价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要理解他所论述的“存在”概念。巴门尼德认为真正的客体是“存在”,而不是“非存在”。“非存在”就是不存在,它与“存在”是绝对排斥的。他说:“整个存在是一,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3.
关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目前哲学史界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我国所出版的哲学史教科书一般都把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说成是唯心主义。对于这种传统观点,笔者持有不同看法,在此,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以求教于广大哲学史研究工作者。 (一) 巴门尼德(公元前六世纪末—五世纪),古希腊早期的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爱利亚的一个贵族家庭,曾做过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但他的思想观点与  相似文献   

4.
希腊哲学作为ontology的起源地,其on(ov)的原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和翻译,已经成为希腊哲学和全部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印欧语、汉语的有关语言学知识和希腊哲学发展线索的研究为依据,对巴门尼德原著(希腊文本)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工作.首先是对巴门尼德提出的εστιν命题及σν的语言语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其哲学含义进行解读.文章强调指出:必须同时承认它的"存在/有/实在"含义和"是/真"的含义,认为双读是恰当的方法,并且强调:这两种含义关联相通不可分离,汉语词"真实"二字的联结就表达了二者的联系;从而指明希腊哲学及其ontology的根本特征,可以最简约地表达为"真实",即关于什么是真实的寻求.  相似文献   

5.
用语言分析方法澄清价值概念就是区分并明确它的涵义和指称。价值概念的涵义是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所理解的意义,指称是用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在日常语言中"价值"一词的主要用法是评价事物,用它评价的事物有三种类型,相应地有三种涵义:在评价为人所使用的事物时其涵义是"有用",在评价为人所追求的事物时其涵义是"美好",在评价人及其相关事物时其涵义是"重要"。这三种涵义分别对应三种性质:有用性、善性和重要性,可是这三种性质都不是事物的实际性质。由此得出结论,"价值"没有指称,不指向实在的事物和性质。因为价值概念有涵义却没有指称,所以不能通过指明所指物的方式界定概念,而只能从它作为评价用语的角度揭示它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一、界说1.1 虽说施事是个老话题,但对这个概念外延的确定却不完全相同:有的界定范围相当宽,甚至包括处在形容词前面的名词性词语,称为广义的施事;有的界定范围又相当窄,仅指能主动发出某种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又必须有承受者(受事)的名词性词语。我们认为,术语外延的确定过宽或过窄都不太合适:过宽,施事作为语义概念就与语法概念——主语完全重合了,其概念本身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过窄,尽管有助于说明一些语言现象,但它所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其存在价值也将受到怀疑。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学界在毛泽东研究领域中提出了"毛泽东晚期思想"的概念,原本应是单纯的思想史分期作法,却引起不少反对的看法,也冲击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单纯的思想史分期产生如此困扰的根由在于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上的界定不完备。大陆学界对"毛泽东晚期思想"有两项争议:(1)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晚期思想"的上限究竟应定在何时;(2)"毛泽东晚期思想"概念的适用性问题。就后一个争议而言,赞同运用"毛泽东晚期思想"概念对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作阶段性的研究。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探讨中国共产党建政后毛泽东本人思想转变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专题笔谈     
<正>编者按:"封建"一词在我国学界是最常用的概念性工具(outillage conceptuel)之一,这个名词以及由它衍生出的许多相关名词,如"封建专制""封建意识"等,既流行于历史学研究,也惯用于政治学分析。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与使用,不仅在中外学界存在巨大歧义,在我国古今典籍之间也判  相似文献   

9.
巴门尼德在欧洲哲学史上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哲学家,他在欧洲哲学的开创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中西方学者都公认的。对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及估量,长期以来存在着无休止的争论。本文拟就这一争论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世界3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概述了各种世界4观点以及在世界4问题上的争论,最后提出解决世界4问题的途径。应当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修正,把世界3界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世界或属人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产物(知识世界)。这样,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划分在逻辑上就是充分的和无懈可击的,目前的各种世界4概念都可以纳入新的世界3范畴之中,是隶属于世界3的亚世界。  相似文献   

11.
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的提出既是希腊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论。他的存在既不是物质的东西,也不是精神的东西,而是最普遍最抽象最一般的类似本质的哲学概念。存在范畴的提出实现了希腊哲学的转变,标志着哲学本体论的开始,直接影响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物自体"的理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大量谈及了"物自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理论既是其认识论止步的路标,也同时开启了其通往伦理学的通途。对康德而言,这个概念的界定最终也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本文试图阐明康德对"物自体"概念的界定,分析康德从何种意义上得出"物自体"的概念,并试着说明这一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定义是分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它涉及对于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美学家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另外大部分的美学家则反对这种观点,并且提出不同的艺术定义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乔治·迪基的艺术制度理论和阿瑟·丹图艺术世界理论.本文将在深入分析各种艺术定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艺术结构"的概念,对艺术定义的理论进行概括和重构.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的本质问题之一。词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又是这个问题的中心。本文就词义和概念关系中的一个问题——词义和概念是否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概括及从词义和概念的关系角度看朝鲜语词汇规范化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词义和概念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概念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总和。对此国内语言学界几乎没有分歧。至于词义是否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5.
分析美学以语言清洗的方式对传统美学中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它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从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及对美在语言使用中的析辩证明美的本质问题是个假问题。(二)美的本质要解决的是审美对象的共性问题。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处理不了这个问题,它应由“家族相似”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存在/是"不是哲学的中心概念,包含系词性与存在性的"存在/是"与特定语言句式、特定的语言系统有关,它可能在某一语言系统的某一时期是哲学思考的中心概念,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但超出这种特定的条件,笼统地断言它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中心概念,有关它的问题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熊伟先生用"在"而不用"存在"来翻译Sein,表明了他认为"存在"这个译名有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存在"确实无法表达关于语法和语言方面的考虑,更无法翻译海德格尔举的例子。熊先生的工作揭示了"存在"不是一个合适的译名,同时也暴露出"在"这个译名的一些问题,比如它也不能清晰地表示关于语法和语言的考虑,它无法在例子的翻译中贯彻始终,因为它不是系词,无法与Sein本身的系词意义相对应。如果以"是"来修正"在",则可以消除以上问题,从而达到对Sein及其相关概念更好的理解。熊先生的工作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它并非仅限于关于海德格尔的研究,对于与being相关的研究而言,它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的概念是中国、以及(近现代以前)汉字圈传统的思想、文学乃至政治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而"修辞"概念亦属此谱系.这一事实百年来却渐渐为大家所淡忘.本文将从语言思想角度,梳理"修辞"概念之现代嬗变,进而探讨与"文"概念的关联.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是东亚西化现代性的产物,它始于明治日本,后传入、确立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之一.本文也将梳理这一由日本至中国的过程,然而将侧重于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问题,以及理论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如修辞与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学之间不可调和之理论问题,也将检讨语法中心化现象与科学主义的关联.总之,语言传递方式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如何深刻地影响现代意义上修辞学的确立,乃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人类条件"是美国语言人类学者A. Duranti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人类学视角下关于语言的一个新的定义.对这一命题学界尚未有相关演绎论述,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语言的语言学界定,语言产生的生物学理据,语言进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希腊语动词eimi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将希腊文的系词eimi和aletheia都译为“是”与“真” ,认为这不仅混淆了语言和逻辑上的being和truth与哲学范畴的Being与Truth ,而且忽视了希腊文eimi本身的多词义功能。文章主张回溯到巴门尼德的“hodos”(求真之路 ,学问之途 )上 ,首先弄清前巴门尼德时期语言层面上的eimi,einai,toon ,ousa,然后研究从语言框架中的being到哲学范畴的Being的过渡 ,为此还要同时研究体现希腊哲学演化的相关范畴 ,如arche(本原 )、logos、physis、nous(心灵 )、noema(思想 )、arete(德性 )等 ,最后还要历史地考察阿拉伯学者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从语言学层面考察 ,汉语中的“是”无法显示eimi本身拥有的“有”、“在”、“存在”、“能”等词义 ,也无法在汉语语法中表现它的不定式、动名词及各种时态、语态的特征 :从哲学层面考察 ,译为“是者”虽然照顾到了同希腊系词的关系 ,但无法表示巴门尼德以来Being的本体化趋势。同样 ,也不可用语言和逻辑上的“真”取代哲学上的“真理”。哲学上的aletheia ,truth以“真”为前提 ,同时要求内涵深层的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