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山水诗历来被认为是由魏晋时期玄言诗发展变化而来的,一般把曹操的《观沧海》看作是最早的山水诗。笔者对《诗经·小雅·鹤鸣》的内容及其历代评论进行分析,辅以先秦历史背景的考察,认为此诗是一首完整的山水园林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4.
<正> 谢灵运乃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山祖师。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诸如曹操、庾阐、谢混等人多为学术界所瞩目,而与谢混同时的慧远,却很少被人提起。事实上,慧远自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慧远实乃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我国山水诗歌这一文学中的大宗 ,也觉醒于这一时期。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 ,较全面地考查了东晋高僧慧远及其以前的山水诗歌 ,指出中国的山水诗到了东晋后期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 ,而高僧慧远则是中国山水诗史上第一位自觉咏唱山水的诗人 ,对谢灵运以后我国山水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诗萌芽于《诗经》与《论语》的某些章句,功能是为了诗的起兴。汉武帝的《秋风辞》,曹操的《观沧海》等已得山水诗的雏形,到六朝已形成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固定形式,并流传有序,历代继承下来。晋有陶渊明;南朝宋有谢灵运,齐有谢;唐代李白的豪放、王维的禅悦是中国山水诗的顶峰;宋代苏拭的清雄,陆游的苍凉;至元已觉局面狭窄,引起山水画家诗的勃兴;明清的山水诗境界狭小,部分折射唐宋,满足其感情世界,明代李攀龙、清代吴梅村和王世正各有建树。因山水而造就了的历代诗人,又引起对山水诗的咏叹,本文并探讨了这些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8.
何逊山水诗不同于晋宋山水诗以大道精神统摄山水与主体的联系,而以生命直感沟通二者,一变晋宋诗人借山水体道的情感模式而为于山水描写中抒发乡情。过客心态也是何逊山水诗心理意识的独特构成。何诗的意象多以“水”为主,这与晋宋山水诗更多“山”意象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近代诗人姚燮,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歌理论主张“诗道性情”,且有复古倾向。其山水诗题材以描写浙东一域的山水风光为多;风格雄奇俊逸,造语奇特。其诗风前后期变化较大,后期风格转向沉郁;其诗歌也有不够含蓄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山水诗歌产生的原因很多,美学动因是其中的核心。该文从山水语言的诗化和山水审美意识两个方面对此分别做了具体深入分析。先秦至东晋各种文体中的山水描写成分.为山水语言的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晋以来,随着人物品藻,玄学和佛学的兴起,以及对山水的娱悦之风,导致了群体性的山水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勃兴。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诗歌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千百年来,在这片沃土上笔耕的诗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动人诗篇,也以这些宝贵遗产的熠熠光辉,烛照后人,使山水诗这一领域内人才辈出,花开不败。当代山水诗无疑深受了我国古典山水诗歌的影响,又无疑有其光大创新之处。本文试就古今山水诗歌的某些方面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山水诗,注定要描山绘水,述记历史胜迹,状写风土人情,刻画风光物态。因为这样,就使古今山水诗歌有了比较相同的题材内容,或相同相似的描写对象。洞庭湖就是古今许多诗人描写过的。屈原有“跟杨兮秋风,洞庭波…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山水诗的肇始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自然美的艺术反映,它们的肇始、发展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和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早在汉代已见端倪.例如四川汉画象砖中的一幅“庭园”金雀山帛画上部的“仙山琼阁”图,就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吞吐宇宙”的情怀.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最完整的山水诗.有人说谢灵运“堪称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鼻祖者,创始之谓也.我认为山水诗的鼻祖不是刘宋初的谢灵运,而是东汉末的曹孟德.事实证明,我国山水诗、山水画是源于汉代的.宋米友仁说:“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元黄公望在《张之政画山水跋》中说:“山水之作,仿自汉唐.”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以理灭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景与理,在抚慰他的忧虑苦闷上获得一致,并进而统一在一起。景与理都是谢灵运用来消忧的工具,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学习当时的山水之作,而不是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  相似文献   

15.
自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以来,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人,南朝诗人谢与唐朝诗人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有较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以山水寄情,山水诗成就都很高;然而他们寄情山水却同中有异,诗歌风格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楚辞》中景物描写具有三个审美形态特征:一是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舒泻与治疗,加深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使景物描写初步呈现为对象化的特征;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是不断通过空间的转换来缓释心灵,又使景物描写呈现为流动化的特征;三是受楚地巫觋文化的影响,自然景物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互渗映衬、缱绻缠绵,使景物描写呈现为神灵化的特点,从而使诗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天地神人共舞的审美境界.《楚辞》的景物描写虽总体上仍服从于诗人主体的抒情言志,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价值,显示了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端倪.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山水诗中情韵、理趣和山水景物的关系是山水诗演变的关键课题,是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是否成熟的标志。作为山水诗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谢灵运和王维搭建了山水诗艺术的整体框架和格局,完成了山水诗从产生到成熟的演进历程,展现了山水诗融入情韵与理趣的逻辑进路。这是对魏晋以来的山水诗传统的关键课题的辨证解决,即以一种最坦然的风度体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美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与王维山水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韧,可以追溯到很久很远。但第一个以山水为寄托,把山水作为倾诉对象,放怀山水,大量创制山水诗的诗人,是刘宋时代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可以说,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写下了许多清丽自然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独具特色,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山水诗派。 (一)我国东晋时期,士族地主享有种种特权,世代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们的弟子凭借门第,小小年纪就轻易地袭任要职。南朝朝庭规定士族弟子二十岁即可做官,这是一种名和利的特权。士族优越的政治地位与他们优越的庄园经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秦州山水诗 ,把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苦难自然地融入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 ,赋予山川景物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扩大了山水诗的社会内容。在刻画山水形象的时候 ,诗人凭借奇特的艺术想象 ,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手法和“破墨笔法” ,极力渲染山川景物奇崛险峻、突兀嶙峋的形象 ,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形成了冷峻峭拔的艺术风格 ,对盛唐以前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