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程波  姜蕊苹 《理论界》2010,(1):107-108
科学划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从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到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到消解主义的没有标准,再到新实在论的多元标准,划界问题经历了诸多变故。鉴于科学的巨大社会作用和伪科学的诸多危害,划界问题不能被消解。  相似文献   

2.
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看 ,科学的根本精神是主体间的批判 ,这种精神亦可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同时 ,应批判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上的种种形而上学和非理性主义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必须关注划界问题:划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一个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各派对这个问题都有所涉及和回答,然而答案却各不相同。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的绝对经验标准,经实用主义的相对标准,到无政府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消解标准,划界标准越来越模糊。而科学实在论又扛起科学划界的大旗,建立了多元标准。  相似文献   

5.
科学划界标准的三次历史性转折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围绕科学划界问题,形成了三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历史性转向,起始于16~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结束于19世纪中叶的早期实证主义,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从无界到有界;第二次历史性转向,发轫于19世纪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对科学与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的沉思,集中表现于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知识体系验证方法、科学命题的社会功能及科学命题的可证伪性、可试错性及相对性问题的探讨;第三次历史转向,开始于20世纪中叶,导致了传统科学划界观由绝对到相对,由相对到"消融".科学划界标准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深刻的方法论启迪:首先,科学划界观的不断发展演化反映了人们对知识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使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日益深入;最后,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尽管在理论上困难重重,但在实践上还是可行的.它不仅是科学哲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而且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谦 《江汉论坛》2007,(10):55-60
库恩的"范式"对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哲学启发力,但是由于这个范式是建立在西方科学基础之上的概括与说明,因而不能很好地应用于西方科学以外的科学类型,从而未能真正找到不同科学范式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为此,必须以历史上发生的全部科学思想为前提,从范式的高度对以"时间"和"空间"为硬核的东西方两类科学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范式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表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科学性",并将其与其他"意识形态"划清界线,这是阿尔都塞始终关注的问题.但在<自我批评材料>中,阿尔都塞却批评了自己早年划界的简单化倾向,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表述难题.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有以"绕弯"与"后退"的方式才能逐步达致,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需要付出很大的理论代价;哲学是阶级斗争在理论领域的继续,哲学上的"边界"纷争归根到底受制于现实的政治斗争.阿尔都塞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划界"及其自我批评,对于探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表述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还直接关系着对伪科学的认识。尽管科学哲学家在划界问题上还远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有其自身的规范和特征。符合这种特征的活动可以纳入科学的范畴,不符合这种特征的活动则可纳入非科学的范畴。科学具有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和批判性等,在原则上是与伪科学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孟海泉 《学术探索》2007,20(6):20-24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主要探讨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重点涵盖四组基本问题,即历史学中的"史实"真理性问题、解释问题、预言问题和客观性问题,质言之,历史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文将这四组问题与科学哲学中的同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共同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哲学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划界问题上 ,亚里士多德的“确实可靠性”标准随着古典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失败而失败 ;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标准因“意义”本身的难以确定性而告终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因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批判而削弱 ;受相对主义的影响导致“消解划界标准”思想的产生 ;萨加德、帮格的“多元标准”强调“科学特征”在科学划界中的重要性。研究科学划界需要弄清划界的背景及科学划界与科学界定、评价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理由内在化——论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由内在化是夏皮尔科学划界的基本思想,其主要观点为:科学为自己立法;科学标准与科学内容之间共生互动;科学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将划界问题深化为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从而在普遍的科学变化中,历史地、具体地展现了科学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却排斥了与科学合理性有关的所有非理性因素,没有考虑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一局限也是夏皮尔哲学理论具有封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加速了科学与哲学的分化,汉学和宋学的对立也被卷入这种分化之中。在科学派一方,丁文江坚持科学万能论,主张汉学是科学,宋学不是科学;胡适认为汉学并非汉儒之学,而是宋学“格物致知”方法的延续和发展,与西方科学处于同一路向。在玄学派一方,张君劢认为宋学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企图以宋学包容汉学并由此重建新儒学;冯友兰则认为宋学是哲学而非科学,正是因为其具有空虚这一不同于科学的特征而成为中国哲学经久不变的主流。而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之前,王国维早已对汉宋划界问题有所预见,他较为倾心于汉学并试图调和两者的矛盾,然终不可得。对汉宋划界形成过程的追溯为我们重新思考何谓“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4.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标志着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进入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新阶段.拉卡托斯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对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的理论本性内在地要求在其研究中必须使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同时,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也正是这一方法的动态体现.而且,西方科学哲学在发展中所显现出来的这种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趋势,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由恩格斯命名的,他和马克思用"科学"话语规定的新唯物主义同义,而"历史科学"是三种"科学"话语中最为学界所关注的。晚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表述的"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呈现出历史科学与纯粹实证科学的差别。梳理"哲学科学"的发生发展思路,探究晚年恩格斯这一规定的深刻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及其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回眸与瞻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两个转折点出发,概括了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五大特点:科学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科学本质观上的形式主义;科学认识论上的建构主义;科学理论接受观上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的虚无主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作了展望,认为,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基本格局;科学哲学的建构主义将具有很大发展的空间;科学哲学将越来越社会学化;研究理论、观察、实验和知识之间关系将是科学认识论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正> 自从哲学诞生那天起,哲学家就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困扰:哲学和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认识客观世界(泛指自然界和历史领域),那么,哲学的对象是这样的客观世界还是人类认识自身?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创造知识体系,那么,哲学的性质是建构性的还是治疗性的?本文试图在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划一条界限。哲学只研究人类认识本身,哲学必须也应该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给具体科学;哲学不再奢望建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而专注于认识论批判。这种划界将影响我们对哲学的对象、目的、方法、特点、功能、判据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人类自从朦胧地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存在及其价值之后,就开始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探讨.本世纪以来,科学哲学界关于划界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将着重讨论这方面一些代表性论点的演变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笔者对此问题解决的思考.绝对划界标准的失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绝对的分界,可以用简单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人类最早的观念把知识看作是用理智的力量或是靠理性的证据、经验的证据证明了的知识.而科学知识与其他信念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证明与否.在古代希腊,巴门尼德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