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世硕 《文史哲》2013,(1):5-13,165
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我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重要理论。从当前的读者期待视野看当代女作家残雪的作品 ,发现残雪的作品从文体、形象、意蕴等方面都与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无法拉近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社会、时代影响着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 ,也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读者对残雪及其作品的拒绝。至此发现作家创作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应有不可消弭的相互影响。由此而推论 :文学的发展 ,应该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4.
文学认知美学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着的某种"图式"或"前结构",这种先验的"图式"或"前结构"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取向。文学认知中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期待视野"会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化,现代美学对审美认知的先期条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我们期待这方面的研究能对文学认知的成因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是读者个人审美经验、社会群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的综合反应。具有历史性、普遍性、发展性、可知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阐明了读者是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而文学史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产生影响相统一的历史。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它有鉴别的吸收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阐释学作为新的理论视角被引入文学重译研究,通过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这几个核心概念,旨在论证哲学阐释学对文学重译的有效解释力和理论指导,从而得出文学重译的合理性存在及其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视野融合”的重要原则。所谓“视野融合”,就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本文相融合。只有达到这种融合,作品才能被理解。作品本文的本质存在于文学视野中(即存在于时间系列中视野的不断交替演变中);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则是指欣赏一部作品时接受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在接受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的是接受对象——本文的“客观化”。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得到“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  相似文献   

8.
接受理论,即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姚斯为代表的青年理论家所创建的接受美学派别,创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将文学阅读、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诸多现象理论化.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文化遗产中,令人称道的是他创立了完整而精湛的接受理论,与姚斯等人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比较诗学的视角,拟将鲁迅的接受理论与姚斯的接受美学加以比较,从而阐发鲁迅接受理论的理论品格和它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春燕 《江淮论坛》2002,2(5):96-100
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同时也展示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人的青春是美丽的。一个学者的学术青春更美丽,更富有魅力。当我看到袁世硕先生近期撰写的《接受理论的悖论》(以下简称《悖论》)时,第一感觉是为这位著名的文学史家的学术青春爆发力叫好。袁先生是以孔尚任年谱与《桃花扇》、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等明清文学研究而蜚声国内外的。我万万没有想到,一位年逾八旬的学者,竟以锐敏、宽广的学术视野,破门而出,向姚斯、伊瑟尔、费什三位世界级的接受美学大师发出了挑战。这是中国文学史家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向世界接受美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追溯到很远,但它主要还是在现代大陆哲学的方向上和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但接受美学对哲学解释学的偏离,使伽达默尔不能接受,由此引起了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其批评的主要理据是:"破"康德以来的主观论美学,"立"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最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的真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视界融合"看文学翻译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 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又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在理解过程中,应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视界融合".本文根据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哲学解释学原则探讨文学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万莲子 《云梦学刊》2001,22(3):60-61,68
接受美学中的文学阅读期待视野表明,文艺接受必然地带有接受者的主观心理成份和个性色彩,体现出他/她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使接受后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发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变形".文学欣赏接受中的文化审美过程就是对文学历史的添砖加瓦,是使文学既成历史丰富生动的最好表征.从阅读期待视野中,人们时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极端化女性写作现象的迥异态度,尤其可以证实这一点.文学欣赏的开放性满足了无限多样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好奇心.  相似文献   

15.
黄春燕 《学术探索》2002,2(6):86-89
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 ,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 ;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 ,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 ,同时也展求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学者姚斯、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着重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尊重读者的自主个性阅读,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而"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读者又是怎样去参与呢?  相似文献   

17.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进行自我参与的过程,据此作品才获得艺术生命。"自得"说标志着中国诗论中读者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知识的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知识是人们创作文学、理解文学、看待文学的一种尺度,它有着钥匙的功能,同时还有模具的功能,即它不只是认识文学的门径,其实也是把文学安置到一定框架去的系统。如果说文学知识是进入文学的路线图的话,那么要把握文学知识就需要有对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了解和理解。本文从知识的历史性的角度引入议题,然后作为历史性的文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合理性与局限、历史性作为文学知识话语的坐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性别理论为切入口,以本土文化为立场,以传统美学脉络为线索,孙康宜对明清女性文学进行了再考察。其研究为文学史的再书写提供了新的视野。孙康宜对明清女性作品进行细读,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美学特质:"清""孤寒"以及"阳刚与阴柔",藉此探寻明清女性作品中所延续的传统美学内涵,从而探究明清女性文学如何延续并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参与文学史的生成。通过上述研究路径,可为理解"文学史再书写"提供一种美学价值把握,将他者理论与本土文化基因相结合,重新审视文学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