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新全球化的全面扩张和都市化运动的快速推进,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已由传统的物的生产转换为空间本身的生产,由此空间正义/不正义成为所有社会问题中的重点和热点。作为断裂化、等级化的城市空间凸显着空间非正义问题,表现在生产领域中城市空间成为受资本力量支配的新的剥削模式,分配和交换领域中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城市贫富悬殊的加剧,消费领域中城市空间的等级化与堡垒化。在大卫·哈维看来,要实现城市空间正义,必须在城市空间开展反资本主义的斗争,重塑公民意识,争取空间生产权。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期奥斯曼主持下的巴黎改造不仅打造出了现代大都市神话,也代表城市规划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然而这一经典案例却引发了本雅明、哈维和索亚等城市理论家的反思和批判。本雅明着眼于巴黎城市居民的空间体验,从美学出发探讨了空间剥夺和城市异化;哈维聚焦于巴黎城市的空间生产,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揭示了空间不平等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索亚专注于巴黎城周边的城郊住宅区,从城市地理学出发审视空间非正义与社会控制的联系。三位理论家关于巴黎城市改造的观点不仅为我们理解城市规划中空间非正义提供了重要维度,也为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资本逻辑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逻辑的空间规划不仅体现为劳动空间的重构,而且体现为生活空间与城市空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建构。这是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结构。资本逻辑不仅改变了社会历史的空间样态,使自然变成与人工相关的第二自然,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与意识空间。这也表明,第二自然意义上的空间并不是先验的存在,它与资本逻辑同体而生,是资本逻辑的展现境域。  相似文献   

4.
“资本正义”实质上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正义”的批判性考察包含着双重原则:阶级性和历史性。在阶级性上,资产阶级的“正义”表现为无产阶级的非正义;在历史性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呈现一定的正义性,正义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正义”三重维度的解读,破除了“资本正义”的幻想。资本的自反性表明:当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进入自我否定的环节,“资本正义”将不复存在。经过批判性改造,“资本正义”成为展开历史性革命的有力武器,劳动正义也由此正式登场。  相似文献   

5.
综述社会排斥内涵与方式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五个层面描述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从认识、户籍制度、管理政策、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方面分析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原因。提出缓解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士王志刚在来稿中指出:当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质是差异主体之间资源竞争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资本的力量、政府的干预以及民众的影响,空间公正的问题在于权力和资本操纵了的空间生产通过"中心—边缘"、空间排斥、不平衡发展等空间运  相似文献   

7.
对货币权力的探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货币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关联在一起,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哲学诊断。首先,在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语境中,“作为货币的货币”确认并推动了私有财产权的生成和发展,造就了表征个人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幻相”。其次,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限正义和本质缺陷进行批判,指出当货币形式过渡到“作为资本的货币”时,交换价值的社会化会使私有财产权嬗变为货币形式的社会权力,形成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原相”。最后,“作为权力的货币”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特有的价值形式抽象统摄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总体环节,并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的“合法形式”掩盖了资本增殖的“不法本质”。货币“权利幻相”与“权力原相”的结合在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货币权力批判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现代政治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8.
相比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的组分与变迁更为复杂。空间既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及理解"城市一乡村"空间对立等问题的基本视阈,也是我们系统认识19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之重组与变迁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思想丰富且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空间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空间互渗互生,形成复杂的社会空间逻辑,并且社会空间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权威的含义,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乡村变迁、阶级利益分化等。同时,资本逻辑的全球化格局与空间正义的实现也与空间生产、空间分配、空间拓展等人类社会空间实践密切相关。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思想及其理论视野,既有助于认识、解析当下复杂的社会空间问题,也有助于对当代社会空间进行积极、合理、有序地建构。  相似文献   

9.
法律正义是法律制度设计、执行应该遵循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法律正义观是人们关于法律制度正义的总体认识。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在批判西方传统法律正义观特别是资产阶级法律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正义观。马克思认为,法律正义建构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超越社会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抽象的法律正义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真正实现,法律正义是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资产阶级法律正义的本质是论证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本质就是维护劳动权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维护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是一个新的视域。转型时期我国当代城市的空间生产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资本、技术——工业理性刺激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出现环境污染、建设破坏、文化破坏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的角逐过程和结果,反映着政府、公共领域与个人的边界。城市空间的生产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城市与空间正义"对把握城市问题本质、建构合理城市社会意义重大。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同时地面临均质性与差异性两个难题,协调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建构一种建设性的差异性正义,特别是一种"流动的差异性正义";不仅要以个体为单位,更要从集体、体制、制度等层面思考城市问题、城市正义;对中国而言,城市与空间正义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建构主体、形成合理有效的集体行动;需要反思城市化本身的节奏与限度,没有对人的生产欲望、发展欲望的合理限制,城市化本身能否可持续将是一个大问题;在应对城市问题的诸多方案中,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考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空间纳入唯物主义的整体性视野,认为资本逻辑与城市空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资本逻辑所秉持的普遍物化关系与其固有的剥削属性不断形塑着城市空间的面貌,使城市空间呈现资本化和等级化,城市中空间拜物教盛行。资本逻辑对城市空间的形塑潜在意涵着资本对劳动的统摄,以及劳资空间占有的不均衡,体现着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最隐蔽的剥削关系。从对现实城市空间问题的深入批判到对未来理想空间形式和制度形态的科学构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旨在建构一种回应空间压迫的空间政治哲学话语叙事,即充分激发工人变革现存空间的革命意识,以工人被规训的身体空间为空间革命的基本单元,通过自由人联合的空间实现空间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空间理论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推进城市空间变革、构建美好城市空间的科学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空间原本就与人、权利与资本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公平是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城市公共空间公平的研究就逐渐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系统论观点和学科交叉为研究思路,尝试着从城市公平与人格属性的一致性、城市空间公平与政治公平的关联性、城市空间公平与市场调控的平衡性,以及城市空间公平与空间规划的对应性等四个维度来解析城市公平的基本内涵,并以新加坡为例,以期能为我国城市空间公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居住正义问题在生活实践与学术研究领域日益凸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以及房地产业的无序扩张,更使居住正义有了空前的现实迫切性。马克思、恩格斯以对资本逻辑的整体考察为起点,对城市居住非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彰显了资本主义社会居住问题的本质:居住困境与居住空间的资本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居住非正义根源于普遍化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提出两个正义原则,来自于人们一致同意的契约,作用于社会基本结构,为社会成员审视宪政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点,因此,罗尔斯继承并超越了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契约正义思想。面对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以及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现状,罗尔斯契约正义思想所蕴含的道德原则、契约精神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利于从政治制度化、政治民主化和政治一体化三方面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的政治正义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反映。罗尔斯所致力于达成的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于现代多元民主社会的最基本政治正义原则,寻求在现代多元民主社会条件下建立最起码的社会政治正义秩序。罗尔斯的政治正义思想对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政思想的价值范畴、寻找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基础,提供了真理式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都从城市发展的资本逻辑探讨了城市空间问题.城市空间问题在内涵上是指一个城市内部的空间非正义,从外延看则包括城乡之间的空间非正义与城市之间的空间非正义.其中,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城市空间中物的生产考察城市空间问题,新马克思主义则实现了城市问题研究的空间转向,从城市空间本身的生产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这些都体现出理论家们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的致思理路.从资本逻辑考察城市空间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克服资本逻辑对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空间剥削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主题,是在把握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揭示资本逻辑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资本的生产资料属性和社会关系本质,把资本逻辑阐释为相互规定的两个层次:一是以利益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增殖逻辑;一是以支配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权力逻辑。资本在自我运动中通过攫取自然与统治自然、价值增殖与生命操控、价值实现与欲望支配,完成了对物质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欲望系统的吸纳,成为不断增殖的价值和不断扩张的权力。正是增殖逻辑和权力逻辑的相互促进,资本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绝对主体”,呈现为不断上升的“双螺旋结构”,并最终塑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和文明形态。资本逻辑所包括的文明性和自反性决定了其被扬弃和超越的命运,同时也呼唤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城市问题比较集中的文献.该书在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功能和演变过程,说明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经阶段,资本是改造和再造城市空间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发城市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些宝贵思想为我们化解城乡矛盾、解决空间正义问题提供了钥匙.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