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形式逻辑(包括传统形式逻辑与现代形式逻辑)的价值为视角,谈逻辑教学体系的改革。本文指出,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价值在于规范人类的思维活动;现代形式逻辑的主要价值在于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逻辑基础。逻辑教学体系的改革要体现在它应有的价值上,逻辑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同自然推理相结合,这样,逻辑学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时,回顾我国20世纪逻辑学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五六十年代,波及整个学术界甚至是思想界的逻辑论争无疑将会在中国现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留下有意义的篇章。而作为代表性人物,江天骥以自己较深厚的现代逻辑修养,在关于形式逻辑理论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给当时的论战注入了清新的学术气息,对推进我国逻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形式逻辑不是思维科学,而是关于推理的形式科学,辩证逻辑与它并无高低之别。其逻辑规律是语言世界中关于推理形式的规律。从现代逻辑观点看,黑格尔所谓“甲是甲”(“a=a”)的命题形式包含(陷于)矛盾,是空洞的、抽象的同语反复,违反形式逻辑本身,“一切东西(事物)和它自身同一”等意见,完全是他从逻辑方面或从本体论方面对同一律等三律乃至形式逻辑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依形式逻辑推导出结论,是现代语境下刑事审判该当的逻辑技术.但中国传统刑事司法,奉行的是实体主义原则下的实质逻辑推理,即非形式逻辑操作.其中,甚至包含了反逻辑的思维和推理.该种非形式逻辑操作,在本质上是对法律文本的解读中注入具有道德情感色彩的因素.这种惯常的、屡见不鲜的非形式逻辑推理过程,体现了传统司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如何丰富和发展传统形式逻辑,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自数理逻辑产生和发展以来,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严格意义下的形式逻辑,应当是专指传统形式逻辑中的演绎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这是以一种观念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人们总想用数理逻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去“丰富”、“改造”传统形式逻辑,这就不能不遇到一些困难。事实上,传统形式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直到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着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两大部分。过去,有的将传统形式逻辑(今也叫普通逻辑)看  相似文献   

6.
非形式逻辑30多年的发展紧贴论证实际,发展了不同于形式演绎逻辑的新逻辑工具。它所建立的论证分析、评估、批评和构建理论,大有成为普遍适用各领域的一般逻辑的势头。从图尔敏“法学模型”发源的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法律论证,形成一种面貌全新的法律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7.
非形式逻辑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形式逻辑是继传统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之后产生出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它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总体上属于非经典逻辑.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必然对以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其它学科,特别是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同时,非形式逻辑致力于提供更好的论证理论,既关注思维形式,又关注思维内容,这必然对生活世界有重要意义,从而使逻辑更加相关社会,相关生活.  相似文献   

8.
浅析虚概念     
近年来,尽管我国对形式逻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问题上的研究仍不尽人意。譬如在对待虚概念的问题上,现已出版的逻辑教材及普及读物中意见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令初学者茫然。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19页:“虚概念是没有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客观世界中没有一个相应于虚概念的事物类。”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室主编《形式逻辑》第26至27页:“虚概念既无外延也无内涵……。”何应灿、彭漪涟主编《普通逻辑自学指南》第21至24页,表述了一切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包括虚概念在内)的观点。另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对…  相似文献   

9.
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问题上,我国逻辑学界长期流行一种所谓“低级逻辑、高级逻辑”说,把形式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看成是研究思维的“外在形式”、关于“知性思维”的“知性逻辑”,而把辩证逻辑看成是关于理性思维的高级逻辑。笔者认为,这种贬低一门科学抬高一门科学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带来一些麻烦,且对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里仅呈个人管见,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一、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 作为一门研究推理论证的逻辑科学,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或思维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无论说思维形式还是说思维形式结构,指的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逻辑史研究之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以《墨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辩逻辑究竟属于何种逻辑类型?这是近年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古代名辩逻辑是不是形式逻辑,只想就有些学者提出的“中国逻辑史应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形式逻辑思想作为主要和基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这一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笔者以为,既然是“中国逻辑史”,那么,循名责实,其研究对象就应当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逻辑问题的思想、理论,都应当纳入中国逻辑史的视野。“中国逻辑史”不等于“中国形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中叶,苏联、中国的哲学界、逻辑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逻辑观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辩证法是高等逻辑,形式逻辑是初等逻辑。周谷城指出:辩证法是主.形式逻辑是从,形式逻辑不能与辩证法并列;形式逻辑的对象是推论方式。他的潜台词是:辩证法不是逻辑。他的观点虽然得到毛泽东的赞许,却遭到逻辑学界的多年围攻。1979年后他的上述观点才逐步为中国逻辑学界所接受。但至今中国哲学界仍坚持初高等逻辑的观点。周谷城认为形式逻辑规律只是思维的规律,不属于事物自身,这倒与他的多数论敌相一致。这是黑格尔观点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五、六十年代初我国开展的逻辑大论战的演进,研讨了毛泽东在这场逻辑论战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著名论断。作者从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充足理由律;真实性与正确性等四个方面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了毛泽东逻辑思想的贡献,对当时逻辑论战中的主要观点分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就30年代以来前苏联哲学界、逻辑界的一些逻辑观点对我国哲学界、逻辑界的影响作了适当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法律逻辑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逻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本身特色不突出,法律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加案例,犹如其他“戴帽逻辑(诸如“商业逻辑”、“医疗逻辑”、“体育逻辑”等等)一样,仅仅在形式逻辑的头上加一顶自己专业的“帽子”而已。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也只表现在举例上的不同。例如,“商业逻辑”在讲反对关系时举例说:由“所有的商品都明码标价”为真,推出“所有的商品都不是明码标价”为假。而“法律逻辑”在讲反对关系时举例说:由“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的”为真,推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违法的”为假,这使得法律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湘语语料显示,从历史词汇的观点而言湘语有一个层次来自六朝江东方言。有三个口语词汇可以证明上述推论:“渹”(凊)、“鼎”(铛)以及“侬”。“渹”(凊)、“鼎”(铛)出现于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侬”则来自南朝时期的文人乐府及民间歌谣。现代湘语中或多或少保留了这三个六朝江东方言词。由此可见,东晋南朝的“吴语”不仅是现代吴语、闽语的前身,也可能是现代湘语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传统形式逻辑要现代化”这一提法,在我国经过逻辑学界多年来反复讨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不少同志不仅认识到了落实这一提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形势总的说来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也还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传统形式逻辑要现代化,”如何实现其“现代化”?在他们看来,无非就是引进几个符号而已.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所涉及到的是逻辑科学的精确化趋向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也就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它是一种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现代逻辑的本质特征,混淆了形式逻辑研究中的符号化方法与形式化方法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日常认识、科学认识的表达是有内容的,哲学认识、逻辑认识的表达也是有内容的。澄清这个问题,逻辑上涉及句法与语义的区别,语言上涉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以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先验逻辑,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法律论证研究中,逻辑学方法是最为悠久的传统方法之一。在当代,逻辑在法学中的作用依然不容低估,大逻辑观点也体现在法律论证领域中。从传统逻辑、现代逻辑、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对司法裁决中法律论证的逻辑基础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思维过程。非形式逻辑主要关注对日常论证的逻辑分析和批判,借助形式化以外的方法,对包括并非形式有效论证在内的日常论证进行评价。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产生于实际的需要,评价二者的发展前景对于现代社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佩雷尔曼提出了名为“新修辞学”的论证理论,它不仅彰显了对传统修辞学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也凸显了听众的重要性。由于作为论证理论的新修辞学与北美地区的非形式逻辑在研究目标、具体论题上都高度一致,而且前者对后者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20.
沉重的逻辑话题──答逻辑取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学术争鸣文章。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一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不妥;二是金岳霖先生对自己旧逻辑观的“自我批判”是真诚的,一概否定金先生的“新逻辑观”,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