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下,还原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80年代沈从文有多种自订小说选集出版,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36年的《从文小说习作选》、1957年的《沈从文小说选集》和1983年的《沈从文选集》。通过考察它们的选篇变化和文本异动可以发现,沈从文选校作品的活动往往是在与文坛对话中进行的,而最终的选定、改定的文本也彰显了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重塑写作史、表达文艺理想的愿望。就《从文小说习作选》而言,沈从文改写了自己一度追求“实利”的写作动机,表现出对“乡下人”道德理想的追求;而《沈从文小说选集》则强化了革命话语对小说选篇和文本修改的干预,增加了大量表现底层民众苦难和革命斗争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历史话语的认同;《沈从文选集》的编选既反映了作者在新时期获得重评的渴望,也受到文坛上诸如“丁沈失和”等人事龃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4.
书写历史记忆是严歌苓小说的鲜明特色。本文通过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等作品的分析,挖掘出严歌苓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剖析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反映了严歌苓对人、对历史思考的深入,也表明她创作的许多"中国故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美籍华人对自己历史的思索、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并非世代累积型小说,也不是如有的研究者所说是累积程度不是很明显的“隐性累积”小说,是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过渡的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取材较为广泛。《金瓶梅》也不是具有讲唱性的作品,是并不能被说书人在说书场上讲唱的案头阅读作品。  相似文献   

6.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既包含着“公案”因素,又存在着侠义小说的因素,实际上它为后来公案小说的发展以及为公案侠义小说的合流奠定了基础。清代出现的公案侠义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等作品,继承了《水浒传》中侠义与公案结合的艺术设计,在此基础上又转化了侠义精神,成为从《水浒传》中分化出的一个新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8.
《现代》杂志刊载的欧美文学作品约占其登载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近九成,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各种文体,极大地促进了欧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传播,它主要以推出《现代美国文学专号》、译介报告文学、系统介绍欧美文坛发展、介绍欧美小国的文学创作和培植“现代派”文学等手段进行推介。《现代》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体裁和内容,对欧美文学走向中国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9.
马原,生于中国辽宁锦州,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是中国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事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此后陆续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等作品组成“西藏系列”。马原的小说创作引起中国当代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也使他本人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3.
《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新移民文学早期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凭借“群选经典”效应建立了新移民文学与当代文坛、国内读者、文化市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为市场化的操作手法,两部作品给新移民文学的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原罪”),同时,在写作上,它们也开启了新移民文学自叙传小说、世俗品格、代际特色和移民情结等鲜明标识(“原味”)。多年来,新移民文学一直沿着《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开辟的道路前行,摆脱“原罪”“原味”的束缚,以主体意识乃至间性意识努力超越,这将成为新移民文学保持个性、继续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散花寺》、《三年》、《龙女》是胡山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与同时代名家、大家的作品相比 ,这三部小说“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 ,“默默无闻”。但胡山源的这三部作品所透露出的人生内涵、人文情怀和小说艺术却是那些主流文学所不及的 ,其艺术价值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唐语林》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它不仅模仿《世说新语》的文体形式,还能够精准地把握《世说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文本意图,并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大胆创变,使“世说体”小说在不违背“征趣”、“赏心”的原则下更具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6.
《沉沦》和《挪威的森林》分别是中国、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小说,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颇为相似:两部小说整体上均有浓厚的“私小说”性质;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具有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民族、社会、时代不同,造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又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沉沦》较之《挪威的森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班固《汉志》建立“小说”之学,确立了“小道”的学术性核心特征,直至唐人撰修《隋志》时,虽然“小说”创作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文学色彩,但其理论构建层面未发生重要变化.欧阳修撰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在将部分“杂传”作品界定为“小说”类所作的持续努力,使“小说”从一种没有固定表述体式的学术之说,逐渐转变成一种具有显著文学特征的叙事性文体.在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欧阳修为“小说”引入“杂传”的书写体式,确立“小说”的独立文体位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人杨梓的力作《西夏史诗》,以追忆一段历史为基调,为读者呈现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在遍览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以为,作者至少以“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地域的视野及其文化意象”、“叙述中的激情和礼赞”、“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展现作品的艺术性。而对上述内容的阐释,则构成了《西夏史诗》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对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太霞新奏》《挂枝儿》等通俗作品多有摄取,它的书名很可能就受《醒世恒言》等“三言”命名的影响。文言小说及民间故事也是《醒世姻缘传》的重要取材来源。《醒世姻缘传》对张爱玲与莫言的小说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反映1957年以后右派生活为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历史进行了还原和更加深刻的反思,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本文将以《中国:一九五七》,《乌泥湖年谱1957~1966》,“夹边沟记事”系列小说等为例.来谈下这些作品的艺术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