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特点以及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创造良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借鉴道德发展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渗透观和德育方法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德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探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其理论和思想借鉴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借鉴道德发展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渗透观和德育方法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德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探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其理论和思想借鉴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源自于其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需要,并呈现出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发展性与反复性相交织等特点。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正是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主体意识、提升道德接受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生成等方面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信念迷茫、诚信品质缺乏、知行不一等问题,大学生道德水平急待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无能",应当重新确定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改革道德教育方法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但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受到大学生的冷落.反思当前高校德育现状,过分强调观念性德育目标,忽视德育目标主体的嬗变和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并淡化了事实上的道德伦理行为是造成高校德育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应从弘扬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建立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并发挥高校的社会批判功能等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7.
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是高校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内在激励是道德修养的最深厚的内在原动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应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遵循德育规律,增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激励;营造德育环境,激发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外在认同,从而推进大学生道德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武军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3):104-106,116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体现着学生现实的道德状况和学校的德育效果。开展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特点研究,不仅能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应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在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必须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德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展德育的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反思,与时俱进。近年来,连云港市的连岛小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推出"三色德育"("红色"德育、"绿色"德育、"蓝色"德育),让"红色"、"绿色"、"蓝色"为海岛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打造"三色德育"系统工程,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14.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修心育德的方法论思想、生活实践的方法论思想、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思想、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想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与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等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克服德育低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6.
长期忽视的个体德育制约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导致人的生存问题,压抑人的充分发展。德育工作对个体的深入关注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充分发展的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德育服务机构、改善德育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成为全面落实个体德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网络化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消解网络化教育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道德问题 ,使教育网络化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就必须对整个教育网络化过程给以明确的道德引导 ,需要设定三个方面的道德要求 ,即分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网络管理者的行为作出相应的道德规定。  相似文献   

18.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期过渡性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受到新的道德观念的冲击,道德冷漠日益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道德价值标准泛化、公民道德教育乏力、榜样示范和道德奖惩机制不完善。故应当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维护道德榜样的权威性、加快道德法制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加以扭转。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重新配置,弥补德育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独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有利于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展。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给予他们课程开发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有:权威教化法、榜样仿效法、差异培养法、熏陶管理法、自我修身法、躬行实践法等,它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法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借鉴儒家德育方法,结合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和社会时代特征,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做到改善思想灌输法,重视典型教育法,实施分层教育法,强化感染教育法,突出自我教育法,注重实践教育法,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