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依附权贵、参政从政是我国历史上士阶层的共同特征和毕生追求。墨子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稍后于孔子的士的大师 ,由其“贱民”的出身所决定 ,其参政意识另具特色 ,具有庶民性、献身性、革命性、竞争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五大特征。但受时代和士阶层圈子的局限 ,其政治主张明显带有空想性和偏激性。  相似文献   

2.
贱民是印度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们一般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其处境之困难,所受待遇之残酷,特别是被给与的一些污辱性的限制,是在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贱民的人数相当多,占全人口的百分之十四左右,现在八千万以上。印度之把一部分人视为贱民,由来已久。本文试对印度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产生,做一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3.
印度在人权问题上的态度是反对外部势力的干涉,承认国内存在的人权问题,主张自身采取措施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贱民问题是印度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特殊的人权问题。自独立以来,印度通过立法、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措施全方位地推进贱民问题的解决,使贱民的人权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印度是一个种姓繁多,等级森严的国家。在这种种姓、等级制度中最低下的是“贱民”。其数量很大,据1971年印度人口普查统计,即达七千九百九十九万人,占当时印度人口总数五亿四千七百九十万人的14.6%。印度现在的“贱民”已达一亿零五百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六亿八千四百万  相似文献   

5.
中印古代贱民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中幸存与延续下来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古代贱民制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古代社会超经济强制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其特征是职业等级化、职业世袭化、等级内婚制,所不同的是印度古代贱民制发展的复杂程度和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越了中国古代的贱民制.在维系贱民制度存在的方式上.中国古代偏重于政治上的强制,而印度古代侧重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国与印度古代贱民制的存在与发展、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上健次是日本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部落民”(贱民)的家庭背景以及家族矛盾、血缘关系等构成了他的文学之根,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建构了现实与虚幻的“路地”文学;在其代表作《千年的愉悦》中,中上健次采用神话与梦境、暴力与性等“边缘化”、“个性化”的叙事伦理,抗衡与消解了历史理性与宏大叙事的传统权威.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有一部分人被视为贱民,一般称为“不可接触的人”或“失去种姓的人”,在官方文书中则称为“表列种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种种歧视,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更是任人摆布。贱民问题,是印度的一个严重问题,由来已久。关于它的产生和在古代的情形,作者曾有短文述及,这里不再重复。本文主要讨论与其现状有关的几个问题,着重说明贱民处境在近代发生变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任大总统后,日夜奔波,准备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为赶到某地主持会议,他雇了一乘竹轿。可刚走不远,他心里就不安起来。听轿夫发出的一阵阵喘气声,心里更难受。于是,立即令轿夫停下。轿夫问“大人何事?”孙中山说:“自然有话。”轿夫刚收住脚步,他又说:“老哥辛苦了!”又问二位多大年纪?一个答65,另一个答刚过60岁。孙中山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并深情地说:“你们年纪都比我大,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10.
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贱民研究学派产生的历史语境、最初的学术目标以及该学派的流变。其中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判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作为第三世界学术的特点将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转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过马氏的这个概念却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问题的原因,前辈学者虽曾有所论及,但还不够全面.本文从形式、意义、语法功能等角度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了转词说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叙述释迦牟尼从其母"右胁出身胎"、"袖中生"出,这与印度古代的种姓等级制度密切相关,是婆罗门教所谓不同种姓的人从梵天不同部位生出的神话之体现,"右胁"出生主要是秦汉以后"尊右卑左"观念的影响;释迦太子出生后"九龙吐水"洗浴其身,"九龙"是佛教输入后中国化的产物;释迦牟尼娶妻时所问"三从",是借用儒家提倡的妇道,来表明印度古代妇女在宗法家族中的卑微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人们规避国家制定法而偏好"私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而是对"私了"进行博弈逻辑分析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原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孙顺华 《东方论坛》2004,(6):98-102,120
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纸发明以前的"前纸时代"、纸发明以后的"纸的时代"、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后纸时代".考察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史,会发现新、旧载体并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前纸时代"缣帛与简牍持续并用;"纸的时代"纸与简、帛并用了数百年;当今的"后纸时代"又出现了电子媒介与纸的持续并用.新载体之所以不能马上取代旧载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来源于新载体本身,新载体虽然有旧载体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在使用中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来源于人们的观念,人类似乎有一种共性,抛弃熟悉的东西会感到痛苦,越是文化根基深厚的人越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王充“命”论思想形成的原因,前人已有研究,但很少从社会特别是汉代选官制度这个角度加以研究。作者试图从汉代迷信的社会环境和特权阶层控制的仕进制度等方面,粗略探讨王充“命”论思想以及“命”与“行”分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神论的角度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做了比较,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  相似文献   

17.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走上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个重要的经验 ,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实践中不断吸取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曾经犯过的种种错误和失误的教训 ,坚持追求真理 ,勇于修正错误 ,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刻木记事”实物和有关民族学文献资料的分析 ,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黎族社会中现在业已消失了的“刻木记事”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麽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