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主与集中、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与党员的个人权利是有机统一、并不矛盾的.加强党中央权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发扬党内民主必须维护中央权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内民主是促进党发展的基础,推进和发展党内民主是推动党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党内团结一致的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建设的举措,坚持深入创新和改革,才能通过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促进党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文中通过阐述发展党内民主的积极意义,分析阻碍党内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  相似文献   

3.
李鸣 《中华魂》2010,(9):4-5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衡量和判断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三大基本特征: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为此必须科学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大关系,即党内生活民主化,党政关系法治化,党与人民群众和谐化,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如何实现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义,具体有以下五条路径: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序的民主化带动人民民主的有序化进程;二、以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示范带动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增强,为人民民主建设培育合格的"政治主体";三、大力发挥党内基层民主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四、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五、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推进党内民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作重要论述和具体规定,当前特别需要注意坚持四个结合,形成全方位推进党内民主的合力。一是坚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柏结合,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二是坚持党内领导机关民主与基层民主相结合,以基层民主带动党内民主;三是坚持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相结合,充分保障党员与党组织权利;四是坚持推进民主与加强监督相结合,营造党内民主的长效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逐步推进人民民主,以党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白下区通过构建以“五项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党代会常任制工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党内和谐局面的形成,进而带来了全区社会和谐氛围的确立。白下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学忠的观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党内民主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够顺畅——面对现实问题,卸甲甸街道不断探索基层民主建设新举措,拓宽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以期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经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对全民族尤其是青年的信仰教育,对搞好当前的党群信任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来,经由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党内民主的“生命”意义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在:党内民主是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和发展动力;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增进党内和谐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因此,努力实现对党内民主“生命”意义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以党内民主促党内和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以党内和谐促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党内民主促党内和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以党内民主促党内和谐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保证,以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为重点,以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为动力,以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为举措,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利于保证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正确处理它与党内集中、与党内监督、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新形式,成功的实现了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三三制"政权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民主权利,建立起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机关——参议会,与民主党派实行政治协商,民主合作,以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建立起了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要: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性的人民民主,在世界政治中彰显了其强大的治理能力的优势。但是,人民民主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既有因话语权缺失而承受的国际思潮的压力,更有来自内部的党性、官僚主义、社会结构、民主形式不足等制度性挑战。所以,维护人民民主的根本之道首先还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抓住“关键少数”的环节,在结构性改革中去除那些危害民生的制度安排,在完善民主形式中坚持党的领导,并基于中国政治发展而建构自主性民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把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放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上,党内民主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内民主提升到事关党的生命和人民民主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极大地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开展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增进党内和谐的基础和关键,是以党内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党内和谐建设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的重要标准。因此,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现党内和谐要着力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促进普通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之间的和谐;要着力保障党内选举的公信度,促进党组织活动与党的制度之间的和谐;要着力推进党务公开.促进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和谐;要着力提高党内监督的实效,维护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党内关爱机制,巩固和发展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扣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现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党内和谐是指构成党的各主体要素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按照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要求,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执行使命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关系中形成的思想统一、民主团结、文化和谐、制度健全、心情舒畅、富有活力、友好相处和融洽共事的党内生活状态。它主要包括了思想和谐、组织和谐、作风和谐、制度和谐、利益和谐、行动和谐等六个要素。增进党内和谐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保持思想统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肃党的纪律;坚持维护团结统一,做到自强与开放的统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保障。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认真实行广泛的定期的党内选举制,坚持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实行党的报告制和党内民主讨论制,建立与完善党内监督制,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对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最初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尊重和实现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前途命运。由于目前党内的政治空间和制度架构还没有为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创设优越环境,尊重和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自然面临着许多制约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剖析这些制约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有的放矢地为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设计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