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的重大理念,也是对党百年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的集合体"思想研究民主问题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旨在增强民主自信.其历史轨迹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找到民主新路,为民主自信奠定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民主自信进行实践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民主自信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寻求和谐的政治发展路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是和谐政治的思想前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和谐政治的制度基础。有序民主是现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代中国政治和谐运行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是人类政治文明思想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自由和人权之普遍价值的论述,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对未来民主政治发展路向的描绘,以及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的理论原则和制度设计,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已有的"集合式民主"和"商议式民主"两种主导式民主之外,后马克思主义者墨菲提出了"竞争性民主",即敌对的维度在社会中既可以表现为真正的敌对关系--可能导致政治联合体的毁灭,也可以表现为竞争或对手的关系(友好的敌人)--存在共同支撑政治联合体的"矛盾性共识".民主政治的真正任务是把政治中不可根除的对抗转换为竞争.当前,研究激进民主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协商民主理论,而且能够跟踪国外民主理论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包涵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确认了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包涵关系,进而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证明了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民主政治不仅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以来所始终追求的远大目标,是确定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国家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根据党的十六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全面进步,更好地贯彻与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渐地接近与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要把实现“政治文明”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历史表明,无论是民主观念、民主思想、民主理论等观念层面的民主的源生、创造和传承,还是各种民主制度、民主程序等制度层面的民主的创设、发展和完善,抑或是民主政治本身的运行,都离不开民主主体的终极决定作用.一言蔽之,民主政治取决于民主主体.为此,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首先塑造民主主体.否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难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和谐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两种民主"的统一是从"价值理性的错位"走向"工具理性的回归"、从革命走向建设、从民本走向民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两者在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与明显的承继关系,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及其主体意识的区别,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上也存在着差异,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实施途径两大方面继承、纠正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政治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0.
基层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从历史进程和发展逻辑方面总结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思想原则与政治实践的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学的视野分析了新时期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实现途径,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民主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线索,这些逻辑线索深刻地蕴含在中国传统民主思想发展的内在导向中,蕴含在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历史影响中,更蕴含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和根本取向中。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形成正是中国传统民主思想内在影响、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历史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决定性影响三者综合作用、逻辑递进的结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应历史潮流,并沿着特定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村级民主主要是一种选举民主,但在相关制度建设未跟上的情况下,村级选举民主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贿选、家族势力参与等情况,从而使选举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引发乡村社会的分裂。应此,在发展中国基层民主过程中,法治民主应优先于选举民主,因为只有法治民主才能真正制约乡村公共权力,保障村民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  相似文献   

13.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民主法治的协调统一,应重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进行隐型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普及和传播民主法治背后的文化、观念、价值等,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与现代的政治法律相适应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即培育人们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则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正确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纲领,比较具体地阐述过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明确强调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没有正式而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两个阶段,往往将二者归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衔接。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迅猛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二十年的曲折历程,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发生和发展,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两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所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实现民主是党的历史使命,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先导,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密尔在民主理论史上的地位,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的。参与民主理论家认为密尔着重强调公民参与的积极意义,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认为密尔建议复数投票制,强调精英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密尔的阐释是出于建构自己的理论需要,而选择性地发掘密尔的理论资源,难免有其片面性,而不能把握密尔民主思想的主旨。事实上,密尔的民主思想有着一贯的宗旨:即民主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选民的力量必将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强调作为代表的精英的作用,以此来抗衡占多数大众的力量,并且通过精英代表来引导民主的走向,达到培养公民美德、提升民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通过方法论上的商谈模型的建构,区分了影响民主商谈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一种是通过反思地加以调节的文化因素,一种是通过政治和法律控制的社会权力因素。在哈贝马斯看来,尽管社会权力因素受到了政治和法律的控制,它们还会影响民主商谈过程,而自由的、公开的商谈会制约它们的影响力。商议民主和经济学民主、选择民主以及法团主义的差别在于,商议民主把政治权力看作是交往权力转化的结果,而其他的民主理论则把政治权力看作是社会权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从而使民主政治失去了社会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观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民主政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虽然没有专门的关于民主政治思想的专著,但却有非常丰富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尤其对民主的重要性、民主形态、民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发展民主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是新时期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南针,对认清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形势、统一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性,而事物的发展也都是由矛盾的推动.民主亦然,民主的矛盾就是民主内部要素以及民主与其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会发现民主不同的矛盾.民主历程中,民主所表现出的矛盾以及因其矛盾推动而发展的民主模式主要有:主人与主事的矛盾,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发展;价值与事实的矛盾,由精英民主到参与式民主的发展;多数与少数的矛盾,由聚合民主到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与民主的限制的矛盾,由非宪政民主到宪政民主的发展.民主矛盾的显现是由其自身固有的内涵与现实环境共同决定的.民主模式的发展不是随意而为的,有其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也是民主矛盾发展的要求.从民主的矛盾分析民主的模式只是一种视角、一种分析方法,以此对民主模式发展的规律作简单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事务,需要一种公共治理模式,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团体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环境协商民主机制是建立环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网络治理机制的最佳途径,是突破环境法律制度瓶颈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环境公共领域良好治理的重要保障。环境协商民主机制在环境法治中能够并应该发挥“造法”功能,为环境法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环境法治需要依赖环境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程序机制,保障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团体以平等的身份通过民主协商设定各自的行动范围和有效边界,设定各自的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实现环境公平正义。环境协商民主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应受到环境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