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微课、慕课逐步走入传统课堂,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网络教学的泛化性,以及教学效果检测方式周期长、效果反馈数据信息慢等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在线课程的有效应用和推广."雨课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检验方法,让课堂教学延伸为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师生互动、数据分析和教学反馈,构建一个类SPOC混合式教学体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本文从学情复杂、教学难度大的高校公共人文课程教学中"雨课堂"的应用研究入手,分析后慕课时代"雨课堂"的翻转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为高校公共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点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院校部分学生存在着重专业、轻政治,有个性、表现力强,文化水平较低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以下称"两课")教学实践中,南京艺术学院有意识地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从而提高了"两课"教学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艺术院校邓小平理论学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以下称"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3.
雨课堂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微信和PowerPoint,具有良好的信息推送功能,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与之水平相适应的阅读资源更新服务.对雨课堂“双视角四阶段”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和效果验证,结果显示,雨课堂混合式学习相较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学习成效更高,更受学生欢迎.该模式使学习者在开放学习环境中亲身体验新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应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以及读写结合等增强语言综合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学”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课题把"两课"课堂理论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其作为增强"两课"教学现实感、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教学形式,探索出了"两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新途径.在抓好三个环节、强化三个重点的基础上,构建了该类课程有效可行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升华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办好我国高校,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大学,人才培养是目的、立德树人是根本。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需要转换育人模式。笔者基于大学生成长"金字塔"模型,探索了立德树人引领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出发挥"六类情境"即课业学习、联课活动、课外活动、勤工助学、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育人作用,推进大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打造有效的实践教育链条;更加关切学生学习、学生学习成效、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实现从"教学育人"到"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转变,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大"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两课”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改变着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内容乃至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面临重大变革,本文将讨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两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期望与任务"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文章提出"期望与任务"教学模式,并以"代理"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学经典名著在中学生语言学习、人文教育、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盛行的功利性、休闲式等"伪"阅读现象及其根源,对矫正"伪"阅读、有效落实文学经典名著教学目标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智慧课堂由课前慕课体验式导学、课上"雨课堂"基于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的案例教学、课后慕课思辨能力拓展项目式教学三部分组成。"专门用途英语"智慧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由学生充当实践探究者,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将"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用于课前教学准备及导学、课中动态交互提升、课后拓展延伸的全过程,践行了集信息化与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互动、动态开放的智慧教学理念,构建了基于客观实时数据分析反馈的学习全过程多元化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流程的调整和教学步骤的重组。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以"三个代表"思想推进"两课"教育改革,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应首先以"三个代表"思想作指导,从独立学科建设定位,与学生疑难困惑问题结合、与"两课"中的理论创新问题结合的整体视野,丰富"两课"的教育教学资源."两课"教学过程中"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基本思路是深入研究;精心引入;多门渗透;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