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夔州作为南宋夔州路首府,乃宋蒙(元)战争中南宋诸路首府之最后沦陷者,其战事之久、抗击蒙元之坚决,实堪宋郡之表率。元军占领夔州,基本完成对南宋疆域的征服,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了解宋蒙(元)夔州战争,对研究南宋后期川东抗蒙(元)历史意义重大。就宋蒙(元)之战中夔州宋军战备状况、夔州战事本末、支撑夔州长期抗蒙(元)诸要素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宋蒙(元)夔州战争真相。  相似文献   

2.
夔州作为南宋夔州路首府,乃宋蒙(元)战争中南宋诸路首府之最后沦陷者,其战事之久、抗击蒙元之坚决,实堪宋郡之表率.元军占领夔州,基本完成对南宋疆域的征服,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了解宋蒙(元)夔州战争,对研究南宋后期川东抗蒙(元)历史意义重大.就宋蒙(元)之战中夔州宋军战备状况、夔州战事本末、支撑夔州长期抗蒙(元)诸要素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宋蒙(元)夔州战争真相.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西周金文中的重要内容,战争发生的原因很多,总体看来,可分为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其中又可分为夺权建国、平叛拓疆、御敌入侵等多个方面,西周早、中期战事爆发原因以夺权建国、平叛拓疆为主,御敌入侵的战事主要集中在西周晚期。经济上争夺贡赋和劳力也是发生战事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叶适重文、工文,但其诗歌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理学家诗人群体中,其艺术水准堪称上乘。虽然叶适学术成果和散文成就掩盖了他诗歌的艺术光彩,但是,宋元以降,其诗歌还是很受关注的,元代方回出于偏见诋其"不工诗",但是南宋吴子良、刘克庄等人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至清代,《宋诗钞》的编选者也对他的诗予以好评。  相似文献   

5.
以动物诗和自然诗蜚声文坛的英国诗人泰德·休斯还著有一些战争诗篇。休斯的战争诗歌虽然数量较少,却是其诗歌成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休斯在其战争诗中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以及深邃的战争体悟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痛和灾难。  相似文献   

6.
在宋夏战事中,地形地貌作为战争的辅助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其中作用最为突出的地貌类型是山地和沙漠,其贯穿了宋夏战事的始终,其次是森林和水文。当然,任何地形地貌在战争中的作用都是相对的,地理环境最终仍要依靠人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不过在局部战役的胜负上,地利仍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春秋列国间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国间500多起战事,可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春秋无义战”之说是以天子至尊为评价尺度而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从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兼并战争,为中华民族高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的基础。春秋人并不好战,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的严重分裂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战争诗歌创作基于现代战事这一人类文明的阵痛,是哈代对现代主义诗歌的一大贡献.人在战争废墟中和面对人类文明浩劫时的异化感,强大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国际爱国主义阐释,以及信仰危机影响下对人类文明的启示录式焦虑,成为哈代战争诗歌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立足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使中国新文学史沾染了很多战火的烟尘,使文学创作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西南联大诗人群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并发展的。西南联大诗人群战争诗创作表现出三大主题:死亡、农民、土地,昭显着诗人群深沉的现实关怀以及他们对民生、民兴、民强的希冀与努力。  相似文献   

10.
宋代立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动了性质不同的大规模战争,其中宋辽战争以其持续时间之长与影响之深而广受关注,成为宋初军旅诗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此阶段的军旅诗也成为我们了解宋辽战争背景下宋代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关注当时军事形势,以诗论兵、论战也成为继唐代边塞诗后军旅诗创作的时代风尚,并对后世军旅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诗人与唐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1):64-69
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人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南宋诗人的"善学唐",首先表现在由"千家注杜"而"以杜甫为师",并注重对"诗史"的尊仰,其次是于大量的诗话著作中,对唐代诗人的创作经验进行种种形式的总结。而大量化用或引用唐人诗句,仿效唐人诗体以进行创作,对"次韵诗"创作的热情不减,则是南宋诗人表现在宗唐艺术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诗话总集的双璧之一,该书对宋代诗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以选为主、选论结合的形式中体现出胡仔对北宋诗歌发展的生动描述;他重点解读了宋代诗歌的主要师法对象——杜甫、韩愈、陶渊明等;阐述了宋诗的创作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评赏了诗人诗作的独特审美风味;考察了作家诗风的转变过程和作家的性格特征;关注了元祐文人集团和宋四家的创作得失等。这些都使该书彰显出弥足珍贵的宋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明词》对稼轩词接受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明一代,《草堂诗余》盛行,但仍有许多词人热衷于追步辛稼轩。与宋、元比较,《全明词》对稼轩词的接受面更宽,接受度更强。事实证明,在推动稼轩词经典化过程中,明人并未缺席,且为清初稼轩词风的流行作了铺垫。究其原因有三:词学理论的转向、豪放词风的延续和时代因素的影响。从明词与稼轩词关系入手,可为进一步深化对明词的认识、重新估价明词的历史价值找到一个新的观测角度。  相似文献   

15.
论宋初诗坛崇尚晚唐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诗坛为何崇尚晚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宋初诗人对晚唐这一概念的认定跟后人有所不同;二是对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没有从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上说明宋初与晚唐诗坛既相互承接又共同转折、完成唐诗向宋诗过渡的意义;四是忽视了宋初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文化思想对宋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17.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南宋遗民词人的心灵体验大致可归纳为4个方面,即反思色彩、晋人风度、遗民意识、感伤情绪。我们认为,南宋遗民词表现了整整一代词人群体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将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浓缩于词心之中,在遁迹田园、啸傲山林的隐居生活中所流露出的兴亡之叹、沧桑之感,有着极深刻的内涵,显示了词境的扩大,增强了词作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体、昆体与晚唐体并称宋初“三体”。白体追求平易流畅,昆体追求典丽富赡,它们审美趣味各异,先后兴盛于宋初诗坛。但宋代诗人都有白体的底子,尤以昆体与白体关系密切。不少昆体诗人带有明显的白体风格,可以说是前期学白而中途似昆的,其主要代表有李宗谔、晁迥、张咏、丁谓等人,他们是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的代表。对他们诗作中的白体风格进行勾勒,有助于丰富学界对宋初白体诗人及其诗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