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具有信息杂糅化、叙事情感化、舆论去中心化等特征,其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相耦合,影响传统历史叙事。历史虚无主义将“蒙太奇”手法运用于繁杂的信息处理、传播过程中,借助感性优先的情感化叙事裹挟网络群体情绪,从而拼凑、虚化历史,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文化认同解构以及动摇党执政地位的危害。应对“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唯物史观大众化;加强网络治理,培养媒介意见领袖;变革历史教育,增强群众辨识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根基,感召个体形成连续一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遮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认识;贬低民族文化,模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认识;抽空共同价值观,混乱"我们是谁"的认识;虚无共同理想,动摇"我们去向何处"的信念。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增强文化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加蔓延泛滥,其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人物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高校应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多管齐下,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期,网络话语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稳定进步、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此,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网络法治治理、提升网络正能量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是一股具有渗透性与颠覆性的错误思潮,文化传承要警惕虚无主义的侵袭。文化虚无主义通过颠覆传统文化、亵渎革命文化、诋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惯用伎俩虚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层面,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分别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庸俗精神。文化虚无主义危害巨大,使文化传承失去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条件。为此,精准消弭文化虚无主义,推动文化传承,应从以下着力点做起: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领航掌舵;认清文化虚无主义真实面目,为文化传承正本清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逻辑抵御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固根铸魂;铲除文化虚无主义网络生存空间,为文化传承净化环境;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文化虚无主义,为文化传承开阔视野。z在此基础上,进而粉碎文化虚无主义颠覆政权“、和平演变”之阴谋,维护文化安全、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的隐秘性、伪善性、"普世性""客观性"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西方"和平演变"网络化和部分大学生唯物史观缺位等给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的恣意传播提供了条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必须全社会通力协作,媒体工作者要自觉担当时代责任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加强以守好政治底线,新时代大学生要恪守"四个自信"以筑牢唯物史观,方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在动摇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政治坚定性、弱化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干扰主流价值观养成的现实影响力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危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影响已经迫在眉睫。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到态度要明确、表达要准确、行动要正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革命、扭曲历史、蛊惑人心的错误思潮,其重新泛起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十八大以来,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深刻根源及危害、本质与特点、主要表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作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仍存在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要树立整体思维,注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整体性研究; 要透析事物本质,加强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路径研究; 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证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植根于唯心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其通过歪曲、解构、还原、恶搞历史等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而否定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思想混乱,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识不清,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虚无主义,已然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列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错误历史观和不良政治企图,全面抹杀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对斯大林思想不能正确认识,在世界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并且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原著。  相似文献   

17.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 .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 ,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文章在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扫描和梳理之后 ,还对其进行了“学理”透析 ,认为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 ,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 ,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四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分析了高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抬头的原因,探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是对偶然性(自然、历史、自我)的驯服,或者说,对偶然性的驯服是现代性进程的精神特质。反顾这一驯服偶然性的现代性进程,我们发现,它表现为一种虚无化过程:从对自然的虚无化到对历史的虚无化、再到对主体自身的虚无化。这种虚无化的现身形态就是晚期现代哲学家或后现代哲学家们所说的虚无主义。通过与前科学世界的对比和对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中的偶然性作一种专题性的考察,我们对偶然性、现代性和虚无主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清理,展示了虚无主义进程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