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广义的)美具有人类学性质和人类学本质。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事物属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定自由的产物;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在事物的外观形象对象化和自然的外形对象化为人的形式美感所形成的对象性性质;从实践价值论来意,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外观形象的肯定性价值;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及其相关的范略是历史地、实践地生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当然,无论又及其相关范畴怎样变化多端,它们都永远高不开人、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移情"也不是对象的"本有",相反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自然人化"的产物,离开人无所谓"美"的存在。美是客观的,此种客观性在于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美也是社会的,这在于美的产生最终决定于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因此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但李泽厚提出美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有待商榷,因为美的客观性并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其人类群体性和客观精神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对社会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一切成果,是人类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进行实践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包括了人类实践过程中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在这整个过程中,美是一切活动的先导.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它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美贯穿着人的一切活动.作为从人的一切活动中积淀下来、升华出来、成为代代薪火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约束着人们行动的文化,它的本质即是美.文化实际上就是美化.  相似文献   

4.
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实践美学将美的发生和美本体仅置于人类社会领域里对待,仅就主体实践自由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不大可能完备地解答美的本质问题.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即自然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由此而生发出客体实践自由和主体实践自由,产生了自然美和人化美.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的自由创化.  相似文献   

5.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整个美学史证明 ,离开实践去谈美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饶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引导美学家们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中 ,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实践是认识美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然人化”  美学 ,“自然人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自然物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 ,成为人类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才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的社会内容是人赋予的。没有人 ,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 ,也就没有自然物的社会美。自然…  相似文献   

6.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相似文献   

7.
J·Aitchison在<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衰退?>一书中,认为语言变化方向是不可确定的,提出语言的变化既非进步也非衰退的观点,他认为语言的变化是由社会需要引发的,是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趋向的社会现象.其实,语言的变化是有方向的,而且可以衡量,其标准就是语言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8.
一 新闻所反映的一切事实,大多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和探索自然奥秘紧密相连的。正是由于人类不断接触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才不断地闪耀着自然美的光辉。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人类的社会实践,为挖掘自然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由此,我们也完全可以推断:作为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闻,不可能和自然美无缘。介绍和再现自然美,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 过去,也许是太强调新闻的功利性了,导致人们的欣赏视野相对集中在新闻内容的社会美方面。尽管自然美大量存在于新闻作品中,但却很不起眼,无人问津。我们认为,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功利性无可厚非,因为新闻毕竟不同于文艺,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视野的开阔,自然美必将成为新闻受众欣赏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话语实践与美和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实践美学认为,话语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一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话语生产"的概念,但是,在有关"语言"的一系列论述之中,已经包含了"话语生产"的内涵,在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视野里,"话语实践"或"话语生产"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范畴。话语生产(话语实践)不仅作为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整体的一个成分对美和审美以及艺术起着总结作用,而且对于美和审美以及艺术有着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对文学生产有着关键性意义,而且话语生产的类型变化也直接影响到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马克思也曾指出:“这全部所谓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且,“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没有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是生产主体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不断地改造客体世界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社会实践史.美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来研究美、美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与一般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11.
共同美的问题牵涉到文艺的典型问题(至少是典型的共性问题),文艺的批判继承问题,文艺的社会作用问题等等,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认识共同美,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是个老问题了.解放以来学术界曾开展过极为热烈的讨论.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在讨论中有些关键问题似乎是越来越清楚了.我认为,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的天然属性,也不完全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性的东西.美应该是客观地存在于某些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事物)身上,能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2.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充满着美的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苍白,反映不出生活中的美或把本来是很美的事物写得不美?究其本,是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审美心理,缺乏美的心灵和感受美的经验.故不能及时地发现、观察、鉴赏周围包孕着美的事物,找不到事物外形与内在的美的联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一句话,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社会生活,当然就写不出再现美,发掘美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13.
美学乃人类美化之学,因而美学的研究对象便不是传统美学所说的美或艺术,而是人类的美化实践.美便是人类美化实践的产物.美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应包括:人类美化实践的经验和规律;美化意识的生成与发展;美化实践的历史等.由于美学的实质是关于人的一门科学,所以美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即是为了更好地美化世界、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1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文章试图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以及探究这种"美"的历史渊源和构成,并以此为指导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美.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美     
尽管在美的本质以及美学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论争,但是,有一点似乎还比较一致,即人们大多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内容,是两种基本的美。本文想说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还有一种美应当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这就是科学美。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美的创造成果。在内容与形式上,科学美同艺术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随着人类科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日益提高,科学美将为更多的人们所感受、认识和评价,而对科学美的追求,又将促使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潜心于科学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在其指导之下人类摆脱了自然设下的种种束缚,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工业社会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出全球化和严峻化的态势,作为人类实践指导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受到了来自自然中心主义等多方的诘难,被认为是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是存在片面性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本文以马克思实践的、历史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系统分析揭示出类中心主义客观的、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18.
美学领域中关于共同美问题的讨论很是热烈,随着对美的本质和美的特征的深入探讨,共同美得到了多数论者的赞同。但是,也有同志持反对意见,认为“从本质上看,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不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共同美’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差异。但是,由人的美感差异,进而得出否定共同美的结论,恐怕是不符合人类的全部审美实践的。人的美感的阶级差异,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在存在着阶级差异的情况下,是否还存在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呢?是否还存在着共同美呢?答案将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同意传统美学对美学的理解,认为美学既不是关于美的学科,也不是关于艺术的学科、而是关于人类美化实践的学科,是重点总结美化实践经验、探索美化实践规律的学科。人类的美化实践大致分为工具、产品的美化,人类自身的美化以及生存环境的美化,其中又以人类自身的美化为核心,所以美学实质是关于人的一门科学,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20.
继汪济生的《系统进化论美学》之后,近来鲁晨光的《美感奥妙与需求进化》和肖世敏的《有动物有美感论》又从进化论角度谈到了美感的起源及相关的美的本质问题,读了之后颇受启发.肖世敏批评了我们美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人与自然截然区分开来的二元论倾向,否认可能存在的美感的生物性本源.我以为这个批评是中肯的.在美感起源的问题上,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不少朋友倾向于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认为美感与美都起源于生产劳动,也有一些朋友认为应将其它社会实践包括进去,比如巫术、游戏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