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智慧在医学上的精妙运用,是非科学的.脱胎于近代西方哲学传统、崇尚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西医和源于"天人一体"哲学智慧、崇尚辩证治疗的中医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否定中医现象的屡屡发生,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科学主义世界观在中国蔓延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社会学视野下,医学和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只是缘于自然环境、宗教和图腾等的差异,分化出了中医和西医两大不同医疗模式的医学流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西方在医学方面一直有交流,特别是在近代西医东进的过程中,西医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治疗方式,而中医有赖于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国继续存在.然而中、西医在理论、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合.在当今世界医学西医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中药学的传统魅力依然闪耀,它所保留和传达出的远古人类社会对于天(大自然)人关系的理解,仍然会成为人类医学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医的并存、冲突、交流、互补构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通过梳理近代中西医论战中的思想流派,可以发现医学论战深层地体现出了玄学与科学、传统与创造的对立,彰显了文化异质的冲突.中医在面对西医的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以及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今天,反观中西医论战,承认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用对话代替对抗,有利于构建现代性的医疗体系,实现中医的文化自觉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医师嘉约翰(John G. Kerr)等在外刊上集中对中医展开批评,其目的不是客观地进行中西医学交流与比较,而是带着西方殖民的优越感和在华传播基督教的目的来污名化中医。嘉约翰一方面批评中医不科学、落后,鼓吹西医的先进性;一方面又借鉴利用中医中药,为其医疗传教在中国立足和渗透打掩护。这种行为的两面性在外阻碍了近代中医向西方的传播,在内削弱了中医的话语权力,对近代中国医学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证主义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我国近代学界深受实证主义影响,认为唯有实证之科学知识才是可信赖之真理,并试图以实证之标准改造其它知识体系。实证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医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废医存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用科学诠释中医等若干方面。随着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实证主义渐趋衰微,中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近代中医的学术方法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思潮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西医东渐、中医式微的大背景下,毛泽东中医思想却高度肯定了中医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价值地位,其背后的渊源有三:一是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二是毛泽东与中医药打交道的直接经验的影响,三是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需求的考虑。毛泽东中医思想为时至今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晚清上海出现吞服鸦片自杀的社会现象,中西医均参与了对自杀者的救治。西医在救治过程中的疗效日渐优于中医,于是求助西医治疗的人开始增多,中医也开始仿效西医开展诊疗。西医以其科学的救治方式获得了中国社会认同,并对中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医东渐、中医式微的大背景下,毛泽东中医思想却高度肯定了中医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价值地位,其背后的渊源有三:一是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二是毛泽东与中医药打交道的直接经验的影响,三是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需求的考虑。毛泽东中医思想为时至今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学"与"术"的关系谈中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科学,中医有"学"与"术"的分化程度不高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中医学术发展的进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中医发展要从中医学术特点出发,遵循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民众间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并初步形成了一股可与中医相角逐的力量。在以"科学"为衡量标准的话语体系之下,趋新的知识分子抬高西医而贬低中医,"废医"之论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之下,中医为"求存"而不得不"思变",而成都市中医师公会,就是该地中医在西医冲击下模仿后者而创立的职业团体,作为民国时期成都市唯一的中医职业团体,成都中医师公会集中体现了东西方医学文化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中医体系内的中药及相关本土经验知识受到了西医或科学界人士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为人们在科学认识论的驱动下探寻和利用全球有效药物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作为中医群体中进步人士的陈存仁,也在中西医汇通和科学化的潮流中,努力藉助受到科学界人士关注的中药及相关经验知识重建本土药物学术,拯救遭遇合法性危机的中医。通过对陈存仁的医学思想及其编纂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进行个案考察,可知陈存仁在高度认同中药有效性的基础上,试图拆分"不科学"的中医理论与作为"科学材料"的药物经验知识,同时将后者与有关中药的近代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如此既体现了他的科学化主张,又使得其辞典中的内容实际上呈现多元认识论的特点。以此观之,近代科学与中医药知识体系之间并非只有冲突和矛盾,而是存在互补或相互利用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现代与科学话语下,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和生存挑战。为争取生存合法性和发展空间,中医界在这场中医存废论争中极力强化其“民族医”身份,试图将科学或非科学、现代或落后的医理之争转化为卖国或爱国、侵略或反侵略的义理之争。医界的论争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碰撞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不时传来"废止中医"的呼声,直到今天中医的危机依然存在。通过对"中医危机"由来的分析,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中医自身特点这两个纬度出发,阐述了中医在中国近代不断遭受人们责难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的失落:近代中国科学观的庸俗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精神传统和实验技术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从功利的原则出发,接受西方科学的技术传统,却漠视和抛弃其精神传统,甚至把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异化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近代中国的科学观弥漫着强烈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对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传教士藉医传教,目的在"教",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却是"医".藉医传教除了带来医学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还有与之相关的人文理念、制度等.西医东渐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和层次,提示着近代中国文化调适的方向;西医东渐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开始,显示了文化接触传播的常态性.至民国时期,西医人数仍然很少,但中、西医势力的转移已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末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在西学东渐风气的浸染下,大力提倡西医,抵斥中医,成为当时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特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在对待中西医的问题上,吴汝纶的是西非中的态度值得今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黄宽,中国早期著名留学生之一,留学美英并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又通过自设诊所、掌管医院、担任西医学教师等方式,积极推动西医在中国的开展和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为近代中英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