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便"立象以尽意"。经过对所立之象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宋人词笔下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审美意象。正如清人袁枚诗中所言"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这些审美意象不仅有其写实性,同时还具有虚拟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宋词中的意象又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春恨秋悲的意象、夕阳黄昏的意象、鸿雁落花的意象,等等.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宋代同人驱驰着笔下的种种意象,使宋词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通感意象是主体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表达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间的映射藉以言语呈现策略而营造的意象.它集认知、审美与文学性于一体.通感意象映现了发话主体认识客观现实、表达意念的思维方式;它是发话主体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语言技巧,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觉互为影响、渗透,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所表现出叙事的文学性,使它具有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质的变化 ,晚唐士人的心态、审美趣味以及审美意象 ,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是描写夕阳 ,盛唐那博大宽阔的胸怀不见了 ,中唐时期中兴的希望也烟消云散了 ,笼罩在晚唐的夕阳余辉里 ,与摇摇欲坠的晚唐政权、日薄西山的国势遥相呼应 ,诗人们描绘出一幅幅意蕴复杂、凄冷没落的夕阳意象 ,于是日暮与岁暮、人生之暮、时代之暮所感发的情思、意象互相补充 ,为晚唐王朝低吟浅唱着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相似文献   

6.
变异修辞是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变异修辞意象审美是通过表达主体心灵体验激发审美意识外射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接受客体则通过心灵震撼刺激产生审美意象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心理刺激,产生诗性化的语言幻象,达到常规言语表达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作为审美意象的载体,变异修辞能有效帮助实现言语表达中的意象审美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8.
夕阳是英汉诗歌中一个常见的典型意象.面对夕阳西下,诗人不同的审美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心理.赞美者有之,感伤者有之.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论述,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的崇高美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0.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唐诗“舟船”审美意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代诗歌中,舟船作为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其诞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舟船所具有的漂泊、离别、自由、归隐、援济等意蕴和诗人心灵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舟船不仅是思想的寄托,也是艺术的象征。舟船意象与春秋季节构成时间审美,与浆声画船构成空间审美,它的渺小是漂泊者形象的写真,它和"月"、"雨"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更深层次的审美境界。在诗人的笔下,舟船意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宋诗词意象里,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温馨如画的夕阳晚照又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西方意象派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一,即意念之象。诗的"意象"对审美与创作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其独特的创制方法和各种意象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主体进入角色时可能本身的情感更多的是痛苦的回忆,可是当作品完成后就会产生审美愉悦,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韦庄词作具备审美意蕴有两个要素:其一表现在作者审美体验的独特上;其二是将色彩感与意象的选择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7.
标志的审美意象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与意会,它是以物态化的视觉形式形成意象审美的沟通与心领神会。在标志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中,各类审美形态大都以"似与不似"或"似此似彼"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特征,因而,"象"的"似与不似"在标志的审美意象中体现的极为明显,成为其特有的属性。以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虚实相生"、"惊奇感"等美学思想,融合西方美学的"距离说"理论,探讨在标志设计中对审美意象创作的形态构建与分寸把握,提出只有摒弃过于"似"与过于"不似",才能做到标志的"形神兼备""形神相合""虚实相生"并进而达到其视觉传达效果的完美体现;对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象创造作出一定意义上的理论阐释,揭示其"似与不似"这一物态化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8.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第一次有意识地赋予"酒"意象独特审美内涵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自此,我国古代的"酒诗"便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词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词)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真德秀和魏了翁是朱熹之后的著名理学家,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真德秀诗歌作品中的"鹤"及魏了翁诗中的"鹤"与"梅",都是非常特殊的自然意象。他们赋予这两个意象以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对这两个意象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了他们的学术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