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学历结构、受教育人口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三个指标,通过与汉族人口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回族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距。研究发现,20年间,回族与汉族的学历结构都趋于优化。6岁及以上人口中,回族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缩小;但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拉大;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相比近十年则出现"逆转"现象,即从前10年高于汉族人口逆转为低于汉族人口。性别差距方面,1990—2000年回族与汉族每个学历教育阶段受教育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都趋于缩小;2000—2010年,回族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出现"逆转",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与之相比汉族则仍是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前夕,记者访问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闪一昌同志。她就发展回族教育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宁夏的回族教育事业3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答: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为发展回族教育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为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对回族教育的领导,并  相似文献   

3.
惠农区银河苑是宁夏"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建成的劳务移民社区,社区居民由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就业困难。在这个回族约占60%的社区中,回族女性劳务移民就业现状更不乐观,已就业者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此外还有大量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在城市的延续、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冲突、劳动技能低导致的就业渠道窄、城市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就业观念的乡土性等。解决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该采取更个性化的培训措施,用人单位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吸纳他们就业,其他社会组织应为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与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4.
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丁宏 《回族研究》2002,(3):102-105
回族社会“男性中心”观念导致了妇女的“边缘化”及对妇女问题研究的忽略,而女性研究队伍的薄弱则加重了回族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这就需要在回族研究中引进性别的观点,即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这将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性别盲点”,使回族研究事业沿着公正、科学的方向寻求更高层次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回族与宁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中国回族有900多万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179万人,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自从公元13世纪第一批回回民族来到这里,回族人便与宁夏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赛 《民族研究》2006,(5):31-40
本文采用2002年全国农村村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与1998年相比,2002年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是明显扩大的,但少数民族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在所选取的7个少数民族中,壮族和苗族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超出了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而彝族、满族、回族(主要是位于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则低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表现出固守家园的特征。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不利于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社、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统战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宁夏伊斯兰国际经济文化友好促进会协办,民族文化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承办的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于12月1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官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8.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对回族历史文化各领域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瞩目,而且以独特的宁夏地方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宁夏,位于我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疆域轮廓呈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6.6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7%。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早在3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1038年,党项部落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2006年,全区共有汉族、回族、满族、东乡族、蒙古族等35个民族成分,其中回族人口211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5%。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庆贺<回族典藏全书>的出版发行.<回族典藏全书>承载着宁夏社科界几代人的梦想,凝聚着几代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汗水,它的顺利出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的实现,是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的一次展示.<回族典藏全书>将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献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相似文献   

12.
林松 《回族研究》2004,(1):92-95
1983年10月6日—12日,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07位代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举行座谈会,讨论《回族简史》的修订问题。会上,提出了许多有关回族史研究的大胆设想和宝贵意见。这次会议被命名为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从此以后在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轮流召开,而且,探讨内容越来越广泛、开阔,远远超出《回族简史》的范畴。年复一年,竟持续进展到2003年9月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在宁夏吴忠召开。这又恰是首次《回族简史》座谈会在银川召开20周年,也是在昆明诞生的中国回族学会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欢度5周岁生日。从20…  相似文献   

13.
回族城市化和城市回族与兄弟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社会交往的相互动态影响,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回族社会所南临的重大课题。文中以宁夏银川市为区域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方法,对城市回汉族居住格局的交错、变迁、相互影响、社会交往、民族文化的困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0月15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赴京参加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吴国才。记者赶到他下榻的“宁京苑”时,他刚下火车不久,不顾旅途劳顿和身患感冒身体不适,就开始了工作。(一)吴国才1943年10月出生于宁夏同心县一个回族家...  相似文献   

15.
回族妇女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回族已婚妇女婚姻基本状况的实证研究会发现,宁夏农村回族妇女作为穆斯林,她们在婚姻中婚姻的缔结、对婚姻有效性的看法、婚姻满意度等除了与宗教和传统习俗有关系外,其婚姻状况还明显存在着年龄、文化程度、生计方式间的差异。综合来看,目前宁夏农村地区的回族妇女的婚姻自主权较小,婚姻缔结和对婚姻的合法性的看法受传统习俗和宗教的影响,但世俗法律也日渐发挥重要作用;回族妇女中存在早婚的现象,但婚姻关系相对稳固、幸福感较强。  相似文献   

16.
回族职业教育与宁夏回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回族学生的就业前景息息相关,其发展历来是宁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宁夏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典型案例,对其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研究,客观地阐述了近年来宁夏回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宁夏回族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中仍然存在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管理机智不健全、使用效益较低"三大问题,提出适合宁夏回族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认为应从"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管理体制、改善拨款模式、创新投入机制、改进办学模式,健全监督机制"六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教育财政自治权"的政策优势,挖掘回族自治地方的优势和潜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回族自治地方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有效地改进回族地区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回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回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散杂居农村回族依托自身构建的精神社区来实现"哲玛提"1内部的整合并树立异于汉族的"他者"形象。多维空间结构下的能动性组合为这种形象的维持提供了动力:通过行政与市场空间,保持了散杂居农村回族与周围汉人村落的和谐共生;通过信仰空间,保持了散杂居于一定地域的各寺坊之间的沟通互补以及面对强大的儒家文化和汉族习俗所产生的抗拒性涵化场域下对"乌玛"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在这种多维空间结构中,散杂居农村回族发挥个体能动性并与周边汉族社区实践着"民族互嵌式社区"2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回族妇女信仰伊斯兰教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是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她的发展历史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伊斯兰教仍然在回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内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使其保持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某些特点。回族妇女除了具备回族应有的一切特性外,在社会心理、自身心理方面是否还存在着区别于本民族男性的某些特点呢?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已经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心理差异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四普、五普、六普以及两次大规模调查数据,本文对当代回族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了全面透视。从历时发展看,回族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进步不小,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横向比较而言,2010年回族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汉族相比仍有差距。与西北几个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比较,回族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居于中间,低于蒙古族,比其他民族略有优势。研究还发现,回族内部并非一个同质性的共同体,而是因教育、职业和收入的差别分化为若干个地位不同的亚群。  相似文献   

20.
陆九天  肖韶峰  丘斌  陈灿平 《民族学刊》2022,13(2):35-49, 137
随着新一轮通用技术变革的深入,新业态、新模式层数不穷,数字就业形式正逐渐发展为新的就业选择,这给传统劳动力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扩大就业机会、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提供了契机。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给出了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第二期数据,通过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差异,重点考察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数字就业决策上的特殊表现。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数字技术对就业决策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引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影响大小上,少数民族人口的数字就业效应略低于汉族人口;适度的宗教活动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从事数字就业活动;数字技术还能使得少数民族男女得到更好的就业分工;且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城乡和族群间的数字就业效应差距日益缩小,但目前仍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态;此外,跨族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将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人口的数字就业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