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彝族和彝族语支各民族的先民是古夷人部族。古夷人的历史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在彝族当中。远古时期,古夷人与古戎人、古羌人、古狄人、古蛮人、古苗人的各一部分在中原共同融为华夏的过程中,他们就共同创造了华夏古文化,即汉文化的前身。最早形成的华夏民族,其中古夷人的成分比重较大。古时的“五帝”,除黄帝是戎人、神农是羌人外,其他大部分为夷人。夏、商、周“三代”的主体族人,夏为夷,商为夷,周为戎。可见古夷人在远古时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他们对中国的远古文明作过重要贡献。若就彝、汉古文化作对比研究,可以看清这…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学术界对彝族古宇宙论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应深入讨论的新题:(1)在中国哲学史上,“宇宙”这个概念,能是“宇”指时间、“宙”指空间吗?(2)彝族先民关于天体演化的原始概念,能是“虎尸解成宇宙,虎推动地球”的“虎”说吗?(3)彝族先民对宇宙结构的最早认识,能是盖天说吗?  相似文献   

3.
文献记载的古蜀地的夜郎竹崇拜,与彝族先民有密切关系。夜郎是濮人,彝族是以西南当地濮人为主体融合其他先民而形成,这在史界已是定论。所谓夜郎王即竹王,是崇拜竹并视竹为图腾的反映。彝族不仅在其古彝文文献中有竹崇拜的记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竹崇拜的传承,比如四川彝族的祖灵“玛堵”即是。古蜀地部分区域曾被称为夜郎国,存在过崇拜竹的文化现象,并有过“竹王庙”之类的祭祀场所。古蜀地竹崇拜文化与彝族先民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存在”范畴在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存在”到黑格尔把“存在”作为逻辑科学的开端;从杜林对存在的荒谬规定到恩格斯对“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以及对其科学含义、地位的阐述,“存在”范畴才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这就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奠定了科学依据,为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论”开辟了新的方面。而在我国哲学界却忽视了这一范畴的研究。本文试图根据经典作家的精神对“存在”范畴作一初步探讨,以见丑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5.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远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彝族先民口碑古籍和彝文古籍中,探讨彝族先民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彝族与汉族,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彝、汉民族关系史,就是各民族互相融合、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的历史缩影。试作如下论述.一、彝族溯源于古夷人距今约7000年前,有古夷人太昊部族伏牺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同时有少昊部族金天氏,活动在今山东一带。其后期有颛顼、帝喾、臬陶、伯益等古夷人分支,最早进入中原,在今河南戎一带、与古人、古羌人、古狄人、古苗人、古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形成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上述古夷人中,颛顼一支,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神话是地方或族群文化的一部分,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历史与神话分开研究无异于人为地割裂”。在渝西神话中,作者强调“现代民间文学”也是尽可能对“传统民间文学”的一种突破。尤其是“神话是先民的科学和哲学”,这一命题的提出,显示出《渝西神话》已跨出文学的范畴,把神话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宏大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论述彝族先民(古羌人)各部落群体服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彝族服饰的因素,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是影响彝族服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在对现代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反映整个客观世界最普遍的本质时,在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斗争中,人们逐步意识到需要补充和增加一些新范畴,才能更好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体系。结构范畴就是这样一个亟需补充和增加的新范畴。 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他范畴一样,结构范畴也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它是物质世界普遍的结构性、结构的客观性和一切具体事物结构的共同本质的正确概括和科学抽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审美范畴,“清”、“远”、“神”产生于魏晋人物品藻,而最早集中体现于《世说新语》一书中。这三个范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昭示出六朝美学的新转变,标志着中国古代独特的超越美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一、实践观与实践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主体观成为我国哲学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真理标准”讨论以来的十余年,我国哲学界对实践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将实践看作是认识论范畴,仅仅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是已经由认识论范畴走进历史观范畴,认识到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实践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人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相互作用的表现方式或存在形式,已经不再是一种关于客体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静观图解,而是已经被逐渐地描述为人的主体性作用的突出表现,其中包含着对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规定。实践作为认识范畴,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大量的彝文典籍,其中不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一) 彝族先民对宇宙本源的看法。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口传史诗和彝文典籍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彝族先民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天未产生时,地也不曾生,大空空的呢,大虚虚的呢。”而气则分为清气和浊气。认为清、浊二气出现之后,才有天地。“出现了清气,清气清幽幽;出现了浊  相似文献   

13.
(一)引入主体范畴和加强主体性特征是“历唯”体系改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的自主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恩选集》第1卷49页)他们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恩选集》第4卷237页)历史唯物主义旧体系所以形成了明显的板块结构,这同它缺乏主体范畴和主体  相似文献   

14.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合是21世纪中华文化的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是21世纪中华文化生命智慧的朗现,和合自己敞开自己,其逻辑进路是天、地、人三界,任何人文世界的存在都在和合逻辑结构方式之中,其本身就是一生生和合体。“地”作为生存世界,即坤的世界,是一切生存的基础。人作为意义世界的存在,是和合哲学的主体和核心。人力图赋予进入人的视界的一切对象以意义和价值,使“地”、“天”不再是自在的存在对象,是在人之光普照下的有价值的存在。“天”作为可能世界,即乾的世界。它作为人的自由创造的虚拟,是超现实性的思维活动。人是天地万物的辅相者、参赞者,所以“虚灵不昧”既是和合可能世界的存在品格,又是整个和合世界创造者的超越品格。换言之,和合可能世界之所以“虚灵不昧”,正是因为其中有作为和合辅相者、和合参赞者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存在。这是和合智能创生、价值创造的内核性之根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彝族史诗分析向天坟的结构与文化象征意义,探究彝族虎图腾文化,厘清向天坟背后的文化,进而探讨彝族先民天 地轮回,人与自然的生死观念。探究彝族先民源于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人 观。天人合一是彝族集体意识的一个体现,对待生命的方式,是对于人来自哪里,将归向何方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人性”、“人精’是哲学人学理论的主要范畴,也是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石。中外思想史上对这三个范畴的探究极其丰富。由于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相互关系的阐释,至今存在较多的歧义。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有关认识,希望对人的本质、人性、人格范畴及相互关系作新的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 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世界的总体作为认识的对象,是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所共有的最普遍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本质的科学规定,也是哲学尤其是西欧近代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欧洲哲学的起源,孕育着往后欧洲哲学发展的萌芽。古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哲学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时,讨论了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问题,特别是建立这一体系的方法和逻辑起点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意见是多种多样的。关于逻辑起点问题,基本上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个起点是“人”,另一种意见则不同意以“人”作为起点。不同意以人作为起点的同志们中间,  相似文献   

20.
《西南彝志》是古罗甸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大方、毕节、黔西一带)热卧土目家一位歌师根据彝族的古经词、历代文献、典籍、神话和传说,用老彝文编篡成的一部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巨著。全书以彝族传统歌谣形式——五言诗体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源流。特别是具体地描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几个主要分支的谱系及其相互关系。原著共26卷,400多个标题,原名为“哎哺啥呃”,意为“形影及清浊二气”,成书年代大约为清康熙初期。建国初期在贵州大方、黔西、赫章、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