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灾难的界定必须基于当地社会对于灾难的认知,不同的群体面对相同的自然灾害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这也导致了不同的灾难叙述及其应对机制的出现.文章通过对大理海东的田野材料分析,试图呈现当地对于干旱现象所特有的解释方式和认知图景.海东地区对于干旱的认知唯有置于水观念以及水神信仰之下才能得以理解,而这套关乎水与水神的认知体系赋予了当地社会面对变迁的能动性,使其在经历了引洱入宾工程的冲击以及提灌技术的引进之后,传统的信仰与社会依然存续.  相似文献   

2.
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来援助的方向性错误或有所保留,致使当地居民的精神创伤加剧;(3)灾后地区政治生态妨碍人类与环境互动传统模式的恢复。威廉王子湾地区作为自然资源社区,代表了一种文化上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被竭力保护,而不是被排斥或消除。对此,人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对抗间断熵,为预防、应对和缓解灾难创造出文化上适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类脆弱性的辨析是人类学开展灾难研究的关键基础,也是对灾难形态进行类型学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梳理灾难人类学的问题意识演变和理论视野发展,本文指出当前人类学的灾难类型划分应基于脆弱性的辨析,结合对自然肇因与社会缘由、地方框架与世界格局、特殊事件与结构过程的关系考察来区分自然灾异型、社会灾变型与社会灾祸型这三种形态的灾难,从而更精准化地以地方性视角、过程论方法与整体性关照推进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获得研究本土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罗燕 《民族学刊》2023,14(2):120-127, 163
凉山彝族灾难观的形成与其神话传统、仪式实践以及生态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神话解释了灾难的起源与肇因,将灾难归咎于道德观念的失范与生态格局的失序。仪式为灾难的禳解提供了神圣路径,以自然崇拜和鬼魂观念为信仰核心,体现了彝人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的生存策略和发展之道。生态伦理则在社会、心理两方面奠定了应灾的基础与策略。这使得彝人面对自然灾害时,在文学、仪式以及身体实践三个层面,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禳灾表述传统,亦可称为减灾实践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中国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的表述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开掘。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中部甘谷县和通渭县交界处的城子川,因特殊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态,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经历着频发的灾难,“天灾人祸不断”构成了城子川人深刻的集体记忆.从灾难的合理化叙事与积极应对的视角观之,灾难的发生成为了城子川人逐一定位生息之地历史过程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使当地人能够凭借灾难穿梭于历史与当下的日常之中,经由将灾难常态化,不但主观地解决了在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中“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勾勒出了他们繁衍与存续的文化脉络,更通过具体的信仰实践实现了社会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25年里,文化人类学家关于文化的定义已从将文化描述为一定特质的任意集合这种原子主义解释逐渐发展为强调文化的类型与结构。克拉克洪和凯利的定义也许最好地表达了这种关于文化的现代概念,他们将文化定义为:“所有在历史上为生存而设计的清晰的和模糊的、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无理性的东西,它们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于某特定  相似文献   

7.
米幼萍 《民族论坛》2005,(10):26-27
象征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深融于传统文化的有机体之中。水作为大千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自然形态多样,因而被赋予了“人格、情感、时间、美、生命本源”等众多的象征义,并且透过水的象征义也折射出“正道直行、民为邦本、豁达乐观”等民族文化精神。一、水的象征义(一)水具有人格象征义所谓人格象征义是指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系的意象中,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水是有生命的物质,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  相似文献   

8.
秦耕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171-173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凭借其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幸福境界的向往。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与雕刻工艺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原  汤芸 《民族学刊》2016,7(1):81-87, 124-128
“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国际人类学工作坊于2015年10月16日-18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工作报告会,来自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学术机构的4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人文视野下的灾难与激变”、“有关灾难与激变的理论反思”、“在灾难与激变中反思社会-政治关系”、“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恢复与文化重塑”、“关于灾难的记忆、叙述与情感”、“灾难的感知与呈现”、“关于灾难的艺术呈现”这7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毛南族肥套仪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元素入手,通过毛南族仪式的呈现理念与呈现方式,探讨毛南族对于仪式的态度及其成因,以及仪式的文化象征,从而揭示毛南族的仪式文化心理,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对于毛南族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黑人文学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土生子》长久以来被评论为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然而,只有在发现了它的深层象征意义后,这部小说才得到了它应有的声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重新唤回了文学界对于象征主义的重视。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象征分类的标准,文申将象征分为三类:原型象征、本来象征和隐藏象征,每一类都对应着象征与寓意之间的不同关系。象征的运用,使其作品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天地,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放大个人经历并赋予其代表性。通过对这一技巧的巧妙运用,《土生子》超越了陈述事实的自然主义作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After a brief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of Greek Catholicism in Hungary, the author presents their identity-creation process by way of analysing the Memorial Album published in honour of a pilgrimage to Rome in 1900. Studying the visual and discursive symbolism of the decorative album, the author considers it to be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a community and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gradual creation of a Hungarian Greek Catholic identity.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100 year-old political process and its symbolic manifestation gained new importance as the formerly propagated uniform socialist identity disappeared in the wake of the political changes of 1989–1990.  相似文献   

13.
象征的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象征是象征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象征的分类 ,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本文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分类 ,主要根据中国各民族的资料 ,把象征分为统合性象征、表达性象征、指示性象征、规范性象征和强化性象征五类。通过对象征的分类 ,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  相似文献   

14.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庄乔 《民族学刊》2014,5(2):72-79,128
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的结合是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苦荞茶、5100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及《民族学刊》的装帧设计都证明了民族艺术设计品牌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民族艺术设计品牌化战略构想包括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战略的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战略接轨。  相似文献   

16.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过象征符号来表达文化意义,对于人类文化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作用.象征不可能在孤立的条件下得到理解,只有结合它的相关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象征的主题.本文从思维活动、意义阐祥和时空条件等情境因素切入,简要分析了它们与象征的意义维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蒋彬 《民族学刊》2012,3(1):44-49,94
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府意志与学者呼声的疏离,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