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是教师结合艺术类院校的中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运用到课堂上.从心理学、生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分析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因.本文结合这些原因让学生在英语课前、课上、练习中充分调动起来.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3.
施春宏在<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里认为动结式论元提升的基础句式有两种:主动句(包括主动宾句)和拷贝句.但是有例外.如"V成"、"V介"和"V满"类动结式的论元只能用把字句提升;施先生关于动结式配价层级的现点与其关于致事的语义性质的观点相矛盾;也不存在同形动结式的歧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界探讨多年的现代汉语中的特殊结构形式"副+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实词虚化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介宾结构的功能替代形式.汉语介词发育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汉语表达的要求,而时间的一维性又要求汉语介词必须承担起非主要动作、行为、状态等等所要承担的表达任务,这就导致了"副+名"出现并承担介宾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表达任务的现象,这就是该结构形式产生并发挥介宾短语功能的原因."副+名"现象的出现并大量产生并不会对汉语词类理论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由"陪"类动词构成的"引陪"义句子,由于形式的趋简和语义的兼容,容易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本文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引陪"义动词,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句法格式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通过对"陪"类动词的分布考察和句式变换,得出大致的结论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兼语连动融合式;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语义特征的,构成递系式;V1有[-使动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连动式.  相似文献   

8.
也说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梵语、蒙古语对汉语影响力的大小,汉语中动、植物名词与"们(每)"组合句出现的差异两个方面,论证了是汉语自身因素导致了元时汉语中出现了指物名词与"们(每)"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之"是《马氏文通》介字篇中着墨最多,论述也最全面、最充分的介字之一,马建忠归纳了各种"之"字结构,并对"之"在这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氏的这些论述既有对前人的批判继承,更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同时也给后代学者留下了思考和争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大规模语料库中考察汉语常用动词组成的动宾V+N①的搭配情况,发现动宾搭配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为:动词组成的动宾V+N的数量存在差异;动宾V+N中名词的数量及其分布形式呈不均衡态势,存在高频搭配及高频名词。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词库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认为形成差异性的原因既包含语言内部因素也包含语言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抱-hold、举-rinse、拉-pull、扔-throw”这四对汉英手部动词为研究对象,在生成词库的理论框架下,对其各自的动名搭配进行基于汉英语料库的对比考察,从语义层面考察汉英动名搭配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揭示其认知缘由。研究发现:汉英手部动词的动名搭配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表现在语义搭配的方式和名词搭配词的语义类型两个方面。这些个性的表现离不开动词和名词的互动内驱力和认知偏向的互动外驱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及物性是一个多元概念,涉及句法、语义、认知等多个层面,其中以认知及物性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为谓宾结构(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及物性和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三大认知原则通过两个层面依次起作用,相应产生常规和非常规谓宾结构。其中非常规谓宾结构包括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它们的宾语实际上都是某些非宾语概念通过三大认知原则第二层面被突显的结果,从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认知归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二语/外语动词习得的研究通常围绕动词形态的习得顺序来进行,但本文主要从动词和其它词的搭配着手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动词结构的习得。利用两个大型语料库定量对比了cost、survive和adapt三个常用动词在本族语英语和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后者中有较严重的滥用、少用和误用现象,以此我们可以管窥大学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动词结构的使用特征。导致这一情况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培训迁移和母语迁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日语教学 ,对日语中助词的功能、种类等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助词的意义、类别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用词搭配和接续关系的归纳和介绍 ,使得学生对日语中助词的使用和理解更加明晰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  相似文献   

16.
In China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oints for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i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o far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studies involving the Chinese students‘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al knowledge.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thesis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al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students from the productive aspect by investigating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in the students at three proficiency levels :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finding out whether there are any proficiency-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and which collocation types are acqui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which are acquired in the later stage. Altogether 110 student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indeed proficiency - 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and that there are specific types of collocation that are acquir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some types are acquired in the later stages of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17.
英汉运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英汉方式运动动词的共性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运动动词;差异表现为,汉语方式运动动词的数量没有英语丰富,在表达运动方式时,英语采用综合式表达法,而汉语常常使用分析式表达法。英汉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也表现为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路径动词,但二者的用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英汉搭配的不同特点,进而指出跨语言搭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一语言事实,从而得出这一结论:英语学习者必须顺应英语搭配特点,避免用母语的搭配方法去套译外语的搭配,才能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CLEC和LOCNESS中的美国大学生作文子语料库,以常用动词learn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学生中介语作文中动/名搭配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存在过度使用搭配词的倾向,且种类偏少,典型性搭配使用较弱。其原因是搭配意识薄弱,词汇掌握不足以及母语迁移和教学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SECCL中30个叙事性口头作文作为样本,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叙事作文中词汇的搭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搭配的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且词汇搭配的使用频次与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