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4年)是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颇有影响的美学家。他在总结了近代美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后,明确提出美学的发展是以艺术创造为依托的。那么,艺术创造了什么呢?他认为,艺术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对欣赏者来说,它是一种以独特方式结合起来的线条与色彩打动观众,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形式,对创造者来说,它是一种以情感为意味,与现实生活的种种利害关系相脱离的形式。在“有意味的形式”里边,贝尔强调情感意味,突出主体的审美情感,离开了情感的意味,“有意味的形式”便不复存在了。贝尔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影响较大,对当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3.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4.
贝尔从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归纳出来的“意味形式”的审美概念包括三层内涵:意味源于形式;形式具有引发动人情感的功能;有意味耐品味的审美情感;而其灵魂则是崇尚艺术品能引发人心灵与精神的美感.就此概念的本质而言同样适用于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叙事的审美分析;以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发现明清小说叙事意味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述意图及其意图力,在于叙述意图所规定着的内、外叙述者意图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意味形式生成的三大层次:诱人、动人、移人,以及七种类型:对抗意味、人格意味、幻想意味、巧合意味、怪奇意味、神秘意味、诗思意味.意在弄清明清小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6.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但情感并不独立出现,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物质手段(光线,色彩,形体,声音等)具体化为一定的形式.才可能被我们直接感觉和接受。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在艺术中我们是生活在纯粹的形式王国,而不是生活在对感性对象的分析解剖或对它们的效果进行研究的王国中。”①对艺术而言,内容是溶化在形式中的,如果离开了表现这种内容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它也就无法被我们掌握。因此.在艺术情感与文字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结构,即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它通过发挥文字的直觉情感和想象功能建…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以往人类历史遗存给我们的每一件物品,甚至包括那些粗陋的石器,都具有某种审美的意味。“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相当于商周和两汉时期的青铜艺术品,它的成熟、它的品格、它的造型,都充分显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卓越的智慧和完美的创造、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审数意识和造形风格。  相似文献   

8.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有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贝尔指出: "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中所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有意昧的形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美感,而形式美又是内容美的外部表现.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也是遵循它自身的原则,由它的基本要素和概括元素来充分体现它的内容美的.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曾用绝对精神,把艺术、宗教、哲学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费尔巴哈则用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改造了这一思想,提出一个新公式,用“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将艺术、宗教、哲学或科学重新统一起来。艺术作为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它自己不同于哲学、科学等特殊的性质特征。在他看来,艺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形象、幻想、情感等特征上,他揭示并阐述了艺术的这些独特的性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形态。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它是作家审美经验的艺术再现。然而,审美活动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现实,它具有鲜明的主观因素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再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又向现实世界投进作者的理想之光,即表现出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格调论是明代诗学的主流,其最基本的理论内核,就在于它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它视格调为“有意味的形式”,从艺术形式的变化来观察作品意味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批评;它使得传统的审美批评落到实处,从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新视野。创作上,它主张从模拟体格声调入手,然后摆脱型模,出入变化,但最终以神似古人为归宿,导致明代诗歌未能像宋诗那样确立自身面貌。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  相似文献   

14.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上,艺术体验具有认识论性质,其特点是难以言说,而审美体验则具有本体论性质,其特点是不可言说;艺术符号是形象形式,而审美符号除此之外,还可以囊括现实事物、观念;艺术否定是“对现实的否定”,而审美否定则不受此阈限,还包括“在现实中否定”,这样,审美现象就不独在艺术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16.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情感的传达”(托尔斯泰语)“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语)抑或“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等,皆昭示了一种“意味””情感”与“形式”的问题。而言及艺术特征,无论是“表现性”、“再现性”还是“抽象性’、“象征性”等,都可归结为艺术的一种超象显现功能。我以为五花八门的艺术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中国古文论中的“意”与“象”的关系中谈起并求得解答。“情感”与“形式”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意”与  相似文献   

17.
“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它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运用十分普遍,包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美学精神和文化观念。“趣”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六朝书画理论中,作为文学美学的概念成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大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话语里。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旨趣,二是指艺术作品的某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两者关系密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趣基本含义有三:艺术作品具有言外之意、富有意味,审美意象的鲜活生动性,审美意象的独特奇异性。趣从内容上可分为事趣、情趣和理趣三种类型,从形式上可分为巧趣和天趣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文学艺术对“真”的追求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和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一样 ,都是艺术家体验和情感的产物 ,它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当然 ,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它对“真”的追求中 ,也必然包含着对生活内蕴的真的追求。这艺术的“真”是指向未来的 ,也指向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味。文学之“真”的追求 ,表达了人类的审美理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刘志华 《兰州学刊》2008,(10):166-168
民族形式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也是苏联文艺“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它与别的学科有什么质的区别?有的文章认为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感。我们以为这一看法有较大的片面性。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品都有扣人心弦的感情力量。认为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