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20世纪之交,报馆与学堂成为天津近代人文知识分子首选的栖身之地。这使他们在传统文人的“仕”、“隐”之外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推动了天津文学的变革。报纸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写作方式,推动了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形成,也促进了文学品种的热点转化。而学堂的基础教育中蕴涵了最基本的人性启蒙和理性思维,并孕育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天津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报馆、学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中初级商业专门教育刘秀生一、高小层次的商业专门教育高级小学层次的商业专门教育始于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规定,各地根据情况可设立初等商业学堂(亦称简易商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视同高等小学堂。此外还有相当于这一层次的附设于中小...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教育急需儒学的普及,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及相关政府的支持下,出现了学校、学会、学堂、书院、政府等等普及形式。但是由于儒学普及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其体制性问题、系统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前需要使儒学普及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争取进行正规教育体系,争取各级政府的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4.
铭贤学校作为山西近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受到中国乐教传统和西方乐教思想的双重影响,重视"乐教"等美育形式,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铭贤歌集》为代表的铭贤学堂乐歌。这些学堂乐歌在铭贤学子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铭贤学子在自然审美中学会仰观俯察、生爱向善;在社会审美中学会爱国乐群、尚德励志;在艺术美中传承翰墨,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及其美育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湖南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学堂,也是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在教育宗旨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的人格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的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既有士大夫精神人格、又拥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教育内容、课程安排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内容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方法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时务学堂兼传统书院与近代大学之长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6.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其中,湖北工艺学堂是湖北最受各大报刊关注的学校。引发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湖北工艺学堂承载着国人对工业振兴、国家富强的殷切期望。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清末媒体,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主要聚焦于学堂创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资源不足,媒体对其能否存续密切关注、充满担忧,可见媒体对工业教育有着很大的期许;二是伴随着湖北学界革命思潮的激荡,学校风潮频起,如1909年的“实习风潮”、1911年的学生“剪辫风潮”和师生冲突,媒体均给予聚焦式报道。清末报刊对湖北工艺学堂的报道具有全程性、聚焦性和客观性,这种高度关注显示出媒体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关切和前途命运的关心,彰显出工业教育在媒体眼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7.
英国幽灵学堂 英国一幢闹鬼的800年古堡,即将改建为该国首间“幽灵学堂”,由心理学家开设,学员须入住古堡两夭的课程,但课程并非要诱导人搞迷信,而是教导公民从科学角度去判断灵异事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育最早出现于18世纪40年代,它是由外国教会举办的一些学堂,其中有些学堂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大学,但这些大学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当局和民众对于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发展愿望.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出现了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产生了中国近代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系统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划时代的创举.  相似文献   

9.
英国幽灵学堂 英国一幢闹鬼的800年古堡,即将改建为该国首间“幽灵学堂”,由心理学家开设,学员须入住古堡两夭的课程,但课程并非要诱导人搞迷信,而是教导公民从科学角度去判断灵异事件。  相似文献   

10.
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不惟可读,更求必读。所以,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提高信息质、扩大信息量才能为报纸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为报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安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自清末高等学堂、高等专门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以来,相继经历了安徽高职高专教育的初创、衰落动荡、发展和巩固、稳步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时期。回顾安徽高职高专发展的这5个时期。以史为鉴,作出思考,将会更有效地推动安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新型教育始于洋务运动,是被动的应急措施,旨在救亡图存。安徽的新型教育发端于维新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洋务教育“囿于一材一艺”、“不明大体”。由此由“西艺”而及“西政”。1897年成立的求是学堂,是安徽第一所新型学堂,属大学预科,是安徽省新型教育的萌芽。这种新型教育从高等教育开始,而后普及中、小学,是不正常的逆势发展,它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但它仍象征着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1898年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中国女学堂正式建立并呈现一定的特点。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文件,正式承认女学的合法性,也拉开了幼儿师资正式培训的序幕。早期幼儿师资培养具有教育目标的传统性、行政组织及管理的相对规范性、注重蒙养院保育内容的学习及教学的层次性的特点。中国女子学堂的建立,直接推动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各地商会在中外商业贸易的激烈竞争下,认识到了新式商业知识的重要性,创设商业学堂以培养专业人才。商会创设的商业学堂有着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对象逐渐开放、教育教学设置实际和教育力量谋求互动的鲜明特点。新式商业学堂的建立,培养了大量商业人才,冲击了千百年来“重农抑商”的陈旧观念,初步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教育面貌,对近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导学的概念是对教学概念的拓展。导学模式是在充分的师生互动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辅导使学生学会整合学习资源,以任务研究为组织形式的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文章根据《报纸编辑学》的学科特点,针对当前《报纸编辑学》面临的挑战,提出把导学模式引入《报纸编辑学》的教学的新闻学科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四所国立高师。从自强学堂演变至武昌高师,一所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两次提及“K 学堂”:“我要到N 进K 学堂去了”、“终于到N 去进了K 学堂了”。对此,教科书课文注释说“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则认为:“K”应指矿务铁路学堂。笔者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南京市新城市“市民学堂”开讲了!自1月8日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5讲,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好评如潮,都认为这是市委、市政府送给市民最好的新年礼物。如今,“市民学堂”已经成为南京周末一景,成为最有意义的课堂,成为文化古都南京在新时代打造学习型城市、学习氛围渐浓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湖北矿化学堂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官办新式学堂,也是全国第一所矿学专门学堂,其开办计划最早缘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对盛宣怀在山东烟台筹办“矿学学堂”之构想的积极响应,此后曾一度尝试在广东开办此类学科,并最终在移督湖北之后,在他所筹设的汉阳铁厂内成功开办。由于当时湖北地区近代新式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与师资匮乏等原因,矿化学堂开办数年后成效甚微,最终并入自强学堂。其短暂历史可反映出洋务教育注重实用技术、忽视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张之洞对西学的认识反复多变,在人事任用方面亦是有得有失。尽管湖北矿化学堂存在诸多缺陷,而且只是昙花一现,但其作为中国近代矿学专门教育以及湖北近代官办新式教育(尤其是实业教育)历史先驱的开拓意义仍然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20.
1999年8月22日上午9时,开封殡仪馆悼念大厅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低回哀婉的乐曲声中,人们怀着极为沉痛崇敬的心情,为一位98岁的老人送行。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九三学社社员、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于安澜教授1902年生于河南省滑县,他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华横溢,1930年毕业于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史系,应聘到信阳师范学校任教。两年后,考入燕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古韵学的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