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神经认知语言学以有限的大脑神经的研究成果作为框架,通过分析语言现象来构建理论模式,从而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神经语言学主要通过对言语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来探讨语言和大脑的关系。本文比较了这两种理论,总结出它们在语言观、理论目标、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并展望了两种理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ERP技术和IMRI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研究大脑的思维、记忆、语言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实验方法,被研究者称为“观察脑的高级功能的窗口”。本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网和人工筛选,搜集到基于ERP和fMRI技术的语言研究论文54篇,通过比较、归纳,将这些论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主题分类,以展示国内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在语言领域的成果,提高语言学界对语言的认知神经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神经心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字面语言的理解是高级认知活动,是语言与思维更抽象层级的表现。非字面语言的理解受到语言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语言形式本质属性、规约度等,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找出一个能解释非字面语言加工所有方面的普遍模型,或提出一个能解释非字面语言所有形式的“万能理论”。非字面语言的大脑加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应仅停留在某一孤立的理论模型或假说上片面地概括和归纳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而应对各种理论和假说加以整合和优化,在大脑统一认知的框架下根据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理解阶段,构建一个汉语非字面语言大脑加工的动态认知总模型。  相似文献   

4.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5.
借鉴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以我国刑法词语为例证,探讨法律词语的词汇认知表征和概念化模式。通过研究发现,法律词语的概念化是以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交互与融合为特征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在法律语境和法律行为因果关系的制约作用下,法律词语的词汇概念经过选择与融合机制,激活了相应的法律行为事件认知模式。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的组构与整合使不同类型的法律词语形义匹配体进行细微调整或重新匹配,进而协调不同概念化主体的认知差异,实现一致性语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性是指语言的句法构造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即句法结构和人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惯势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语义自然性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认知常态自然性侧重于句法结构中的词语分布与人们大脑中的事物分布认知模式和层级认知模式相吻合;范畴典型自然性表明一个句法结构范畴中的典型具有人们对该范畴的最佳语感期待值,因而有较好的语义自然性;分布普遍自然性则显示语义自然性高的句法结构在使用时通常限制较少,其结构转换性和结构类推性或能产性也相应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性是指语言的句法构造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即句法结构和人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惯势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语义自然性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认知常态自然性侧重于句法结构中的词语分布与人们大脑中的事物分布认知模式和层级认知模式相吻合;范畴典型自然性表明一个句法结构范畴中的典型具有人们对该范畴的最佳语感期待值,因而有较好的语义自然性;分布普遍自然性则显示语义自然性高的句法结构在使用时通常限制较少,其结构转换性和结构类推性或能产性也相应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神经语言程式学(简称NLP),在其发展实践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咨询等行业.NLP重要技术之一的"换框"法,倡导借助语言结构的变化,在原有语义基础上创设全新的话语情境,协助自己或他人拓展对当下情境的认识,从而改变认知问题的心理框架.2010年前后,随着全球生涯教练(Board Certified Coach for career,简称BCC)技术认证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中不断推广,相关理念和技术得以服务于部分高校的教育培养过程.本文尝试着将该技术运用于大学生就业咨询辅导,收到了显著成效."换框"技术在大学生就业咨询辅导中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磁共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在医疗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研上也有着无可取代的优点。它已经广泛应用于脑的高级认知功能研究,并且成果卓著,尤其是语言功能的研究。功能磁共振(fMRI)BOLD成像技术在研究语音加工、语句、词汇处理、语义加工、词语生成、失语症、语法、脑的可塑性、语调(声调)和情绪等神经生理学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移就现象存在多少映射方式,中英文移就在类型和认知机制上存在何种异同的问题,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形容词移就为切入点,对比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中英经典爱情诗歌作品中的形容词移就现象,发现三种映射方式皆可以存在于移就现象之中,四种网络结构模型在中英文移就现象中也皆可存在,移就现象可以激起两个心理空间,移就的使用频率并不存在语言间的差异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文学爱好者、语言及文学教师理解、欣赏和阐述移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语言结构的理论研究,在语言部门划分中,"语音、词汇、语法"是必须的,"语义、文字、语用(修辞)"是可以选择的.研究语言功能的音位学得到重视和推广.在切分单位中,对仅仅作为视觉形式的"字"和形式结合内容的"词"的区分越来越明确,词意识和词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句子语法结构的形式和内容的描写与解释越来越细致、深刻.对语言结构在使用中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小说语言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这场大变革在19世纪末到五四前夕主要偏重于语言形式,努力为小说语言注入新的血液;到了五四时期,小说语言的变革具有革命的意义,不仅是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而且个人话语、启蒙话语与新型的政治话语成为小说语言的主要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像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语言像似性是指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词序像似性是指词的组织形式和人的认知结构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主要受四个原则支配:顺序像似原则、距离像似原则、与说话人接近原则和文化规约像似原则。正确理解词序像似性的概念和原则,对目标语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埃及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埃及学真正走向科学化,成为一门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内容却是在20世纪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完成的.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埃及的考古完成了从追逐财宝到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挖掘整理体系的转变.埃及的重大发现也大多在20世纪问世.作为埃及学学科基础的埃及语言的破译尽管完成较早,但完善的语法体系的建立、科学的文献翻译解说也是在20世纪经由许多埃及学家的努力才日臻完善的.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语言在词汇层面并非是绝对任意的,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词的理据性。词的理据性可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词的形态理据则是指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义。通过对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对比研究,能够找出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异同,将有助于词汇教学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惠能以来的中国禅宗,无论是在自我修行的内在证悟方式上,还是在接引弟子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手段上,皆闪烁 着“不立文字”的影子。通过杜绝语言文字对真如妙法的曲解进而引导信徒透过内心之虔敬而到达智慧彼岸。相较于西方20 世纪开始广泛流行的以石里克等人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探究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前景时,提出对哲学问题进行语言分析, 从而解决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问题,这与中国禅宗之“不立文字”似有相反而又相通之处。在双向研究禅宗的超语言逻辑与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分析路向的基础上,对二者通而不同之处进行研究,以求获得新解。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当他的本真生存哲学碰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毫无疑问会燃起剧烈的火花。华兹华斯的《水仙》用清新、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浪漫主义诗性生存最深刻的情感,在存在哲学的关照下将本真生存的分裂性和救赎性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俄罗斯学者深入新疆伊犁地区学习研究锡伯语、锡伯文化,搜集锡伯族的相关资料,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哪些不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在全面梳理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和评述,旨在推动锡伯族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与哲学的渊源已久,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语言学为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哲学思想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泛语言哲学的研究态势。尽管“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但还是应分为“语言学哲学”和“哲学语言学”两大类。哲学需要研究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语言学同样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两者互为影响并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哲学思考的逐步加深,哲学语言学正在使语言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